乾隆不置可否,先打发三人回去,又说过年期间京城街上热闹,让他们的家长带着他们四处逛逛。
三人应了一声,行礼告退。
乾隆这才让永琏铺纸研墨,御笔亲书了“国朝新闻”四个字。
这就是大清第一份报纸的名字了。
考虑到这年头的交通问题,这报纸每月只有三期。分别在初一、十一和廿十发行。
弘晓喜欢藏书,对直隶一带各书坊报房都很熟,很快就联系妥了。乾隆四年二月就可以发行第一期。
“正月初三,朕要在乾清宫宴请诸王大臣,并与众人联句庆贺新年,到时候选几篇好的,刊登在第一期上。”乾隆道。
永琏欣然同意,这报纸免不了歌功颂德,不过没关系,以后总有夹带私货的机会。
第一期除了乾隆预定好的诗词,永琏还打算发一篇禁毒小漫画,他都已经画好了。
乾隆在武英殿修书处给永琏他们隔了一个房间出来,又派了几名内务府笔帖式过来帮忙,永璜的表兄常明也被永琏安排进来。
孝期后的头一个新年,乾隆安排了各种庆祝活动。除了宴请王公大臣外,还要请太后再次去重华宫进宴,然后一家子去圆明园住。
喜欢热闹的乾隆已经开始期待过年期间的各种活动了,然而临近年关,却收到奏报,宁夏地震。
天灾伴随人祸,因为地震后百姓四散奔逃,许多人趁机偷盗抢掠,现在当地非常乱。连陕甘总督查郎阿都亲自去指挥赈灾,乾隆又派固原的绿营精锐赶去维持治安。
军机大臣班第也已经快马加鞭往宁夏赶,快过年了,如果没安抚好灾民,真的容易出乱子。
班第都出京了,甘肃巡抚才上奏,表示自己得知总督去了,也急忙赶往灾区。
乾隆气个半死,你这个巡抚是怎么当的?总督都亲往赈灾,你还在这做梦呢?
乾隆在谕旨里点名批评了甘肃巡抚。
因为甘肃去年开始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士绅早有不满,但因为讷亲手段强硬,他们没敢闹。
这次地震让他们逮着机会了,聚众在官府门前闹事,就是因为朝廷改变了祖宗之法,才造成这么大的天灾。
乾隆的好心情就因为这事儿变得一团糟,他甚至想过停止推行官神一体当差纳粮,但这事儿是他在汗阿玛的魂魄前保证过的,再困难也要推行。
大年初三,乾隆在乾清宫宴请诸王、贝勒并大学士九卿,
共九十多人,乾隆作“洪钧气转叶韶年,”一句,官员们纷纷联句作诗。
永璜、永琏俩小孩不会作诗,只负责围观并夸夸。
这还是兄弟俩头一回参加这种对外宴席,本来他俩是可以不参加的,但乾隆现在觉得俩儿子对外朝的事情知道的太少了,有意让他们来见识见识。
永璜、永琏是真见识了大家歌功颂德的本事,尤其弘晓、允禧等人,那诗写的既喜庆又不谄媚,汗阿玛看的眉开眼笑。
永琏打算以后多向弘晓叔请教,毕竟他早晚也要写这类诗。
除了几个永字辈的小孩,在座大部分人都写了几句,唯独理亲王弘晳说自己无诗才,一个字没写。
乾隆当即脸色就有些难看,什么意思?故意来扫兴的?
乾隆本来就看弘晳不顺眼,这两年派人在郑家庄监视他,愈发觉得他心怀不轨,以前是想方设法拉拢宗室们,现在叔伯兄弟各有各忙,没人搭理他,他就沉迷算卦,让人打听京城有名的算命先生。
乾隆心说你还有什么好算的,算你能不能保住亲王爵位?
反正郑家庄有乾隆的眼线,乾隆是一点不怕,他真要有不轨之心,那就别怪自己不客气。
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乾隆也不好贸然发难。
弘晳在这种场合上不给面子,乾隆硬是忍了,没说什么。
宴席结束后,乾隆先离开,然后宗室按照辈分依次离席。
到各家马车前时,弘晳就招呼弘昇,“去郑家庄喝酒?”
弘昇忙摆手:“喝不动了喝不动了,明儿一早弟弟还要去天津一趟,那边的眼镜铺子快开张了,对了,大哥若是需要眼镜,弟弟可以给您送几副。”
“哥哥不缺眼镜,当年皇玛法赐给我一副水晶眼镜,紫檀木框子,我现在还用着呢。”弘晳道。
周围几人闻言都暗暗在心里翻白眼,又显摆上了。
弘昌本来都上马车了,闻言又掀开车帘,“皇玛法给大哥的眼镜稀罕,您还是供起来吧,回头给您送一副玻璃的,轻巧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