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透明玻璃的技术不能让汉人知道,毕竟从广东过来的那些伙计就是汉人,乾隆只是想通过玻璃厂招工适当缓解某切旗人的生存压力。
因为旗人不能光明正大的做生意,朝廷眼下又不打仗,很多旗人一家十几口人就等着朝廷发的那点钱过日子,穷得叮当响,只能卖房子卖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他们找点活干是最好的办法。
也只有直隶一带的工厂能招大量旗人做工,其他地方还得用民人。
江南的三轮车厂雇佣的就全是民人。
如永琏他们所预料的那样,三轮车在江南很受欢迎,那些纺织作坊争相购买。很快供不应求,三轮车厂只能不断招工。
但三轮车这种东西不是消耗品,需要的就那些人,销量肯定是渐渐下降的。
听说直隶开办了玻璃厂,负责三轮车厂的官员就跟乾隆求透明玻璃的烧制方法。
乾隆觉得这样正好,省的重新选址建厂了,就在三轮车厂的原址上扩大规模。
他还给这个厂子取了个名——江南制造局。
直隶这边的玻璃厂生产出的第一批玻璃窗没有销售,而是给了军机处以及各部院衙门。
皇上如此体恤臣子,朝中自然又是一片称颂声。
这下官员们都体会到了有玻璃窗的敞亮屋子,等第二批玻璃窗生产出来时,争相购买,哪怕透明玻璃的价格很高,也没有阻挡官员们购买玻璃窗来彰显家中富贵。
乾隆看着购买玻璃窗的官员名单,再次感叹朝中有钱人是真多啊!
可这其中竟不包括张廷玉和鄂尔泰。
按说这俩人品阶都不低,手里不缺钱,难道是故意不买,以表廉洁?
乾隆让人一查才知道,张廷玉和鄂尔泰家不用自己买,早有下面的官员买了送给他们。
乾隆这就不大高兴了,或者说,他一直等着抓俩人的把柄。
次日早朝上无意间点出他本来想给张公、鄂公赏赐两块玻璃窗,谁料二人家中已经装上,体会到了玻璃窗的妙处。
二人何其敏锐?立刻就从皇上似笑非笑的语气里察觉到了危险。
正好鄂尔泰最近身体不好,就想请个病假避一避风头。
乾隆没答应,只让他把兵部事务交给李卫,其余的政务还需照常办理。
李卫和鄂尔泰不和,把鄂尔泰之前掌控的衙门交给李卫,这用意再明显不过。
加之海望母亲去世,在家守孝,他原本负责的刑部,也交给来保暂管。
海望和鄂尔泰关系好,这等于鄂尔泰能掌控的兵部、刑部都被别人接手了。权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至于张廷玉,这人太聪明,乾隆敲打鄂尔泰,他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肯定更加如履薄冰。
永璜、永琏不知道朝中的风向悄然变了,他们只知道汗阿玛最近心情不错。
永琏还以为是因为透明玻璃热卖,汗阿玛有钱了所以高兴。
只是京中能买得起玻璃窗的人有限,这样下去,销量很快就会降低。汗阿玛就笑不出来了。
这日去寿康宫请安,正好遇见五叔,永琏就出主意,“这个透明玻璃不单单能做玻璃窗,还能做眼镜嘛。玻璃窗太贵,百姓一时半会买不起,眼镜小小两片,家境殷实些的人家都能用上。”
因为先帝喜欢眼镜,太后、弘昼等人对眼镜这东西都很熟。
只是之前的眼镜成本太高,别说百姓们,连有些官员都用不起。如果把镜片改成玻璃的,成本降下来,光是卖给朝中这些上了年岁的官员,都能赚好大一笔。
第45章第四十五章关心则乱
永琏之前倒是想过,让玻璃厂生产大量玻璃餐具。
造办处还烧了一炉玻璃杯,但是这玻璃杯只能装凉水,一倒开水就裂。
很快,宫里就把这套玻璃杯淘汰了。
相比起做玻璃器皿,眼镜对玻璃的硬度和耐高温性要求都没那么高,更加考验打磨技术。
这个是造办处匠人们的拿手活了,先帝在位时,造办处没少做眼镜。
而且要根据客人的不同需求打磨眼镜片,也有可能推动光学和眼科的发展。
弘昼不知道小侄子考虑了这么多,他只知道卖眼镜是暴利,玻璃眼镜片成本低,但眼镜框、眼镜盒可以做的文章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