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这事难办,不办也没什么。
却因为心疼大伯,愿意动关系了。
都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道理。
像纪家这种,最小的学生七岁,最大的学生十五,还是个女孩子。
多数夫子为了避嫌,又或者觉得麻烦,都不愿意来。
文夫子想到叔叔的嘱托。
说是纪家家风还算正,他家过世的纪祖父纪探花,曾经办过文家忙,所以必须帮了这个忙。
还跟他说,若那孩子实在顽劣,教到年底回来即可。
当然要提前跟他们说明白,也好让纪家提前找人。
这也算还了当年的恩情。
这也是文夫子答应过来的原因。
他家中事情也多,教到年底也差不多了。
到时候借着过年放假,正好不过来,把文家欠的还清即可。
至于天赋不天赋的,倒不是文家考虑的范围。
毕竟天赋这种事,可遇不可求。
在文家人看来,尤其是眼前的文夫子看来。
读书的天赋,不在于是不是过目不忘,是不是二十八天内背完四书。
而在于勤,在于思考,在于读书对这个学生的意义。
能教出举人进士自然很好。
但若能培养出一个善于思考,又热爱生活的学生,同样是一个老师的成就。
“走吧,找个地方住下,再送去拜帖。”
他们说好的五月二十到,提前一天不好直接登门,恐多有冒犯。
找个地方安置下来,正儿八经地递帖子,才是正理。
虽说他们不打算在这待太久。
可该有的礼数跟体面,还是要有的。
故而还在家写最后一篇学习感悟的纪家学生,二姑姑三姑姑家孩子们,齐齐放下手里的笔。
夫子提前来了?!
明天就要上学了吗!
没错,明天上午。
今天晚上,由纪伯章牵头,三家人主动去往文夫子所住的酒楼拜访,再吃顿饭,也算他们见过夫子了。
等到明天一早,就在纪家家学见了。
这是不是太快了啊。
纪霆看着自己的字,应该是有长进的。
还有三篇学习感悟,几乎都跟书法相关。
小四小五对三哥哥的水平自然信得过。
在家学时就不说了,在博学馆里,每个夫子都夸的。
小四颇有些紧张,小五更是如此。
虽说家里三个人不必分什么先后。
可他跟三哥哥不同,三哥哥天赋好,随便学一学就能超过他。
对他来说,唯有努力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