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没办法,哥舒翰只能收拾包袱去潼关了。但事实上,让哥舒翰守潼关,是不如高封两个将军守潼关的,哥舒翰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将部分指挥权给了身边两个大将,但这两个大将不对付,有劲不能往一处用。】
nbsp;nbsp;nbsp;nbsp;【如果让哥舒翰死守潼关,能守住吗?潼关易守难攻,守住的几率很大。但这时候,李隆基又开始他的骚操作了。】
nbsp;nbsp;nbsp;nbsp;第109章崤山古道,埋骨之道
nbsp;nbsp;nbsp;nbsp;【推测哥舒翰能够守住潼关的理由,不仅仅是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是因为在安禄山忙着享受当皇帝快的时候,他的屁股起火了。】
nbsp;nbsp;nbsp;nbsp;【在安禄山的后方,有四个人于乱世挺身而出,带领大批军民,高举反对安禄山的大旗,这两股势力在两地分别努力,锲而不舍为大唐而努力。】
nbsp;nbsp;nbsp;nbsp;【这两团力量越来越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以颜杲卿和颜真卿领导的河北战场,以及郭子仪和李光弼领导的河东战场。】
nbsp;nbsp;nbsp;nbsp;【如果潼关能守住,安禄山后方失火,自顾不暇,那么就能完全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
nbsp;nbsp;nbsp;nbsp;【但我们刚刚提到了,李隆基又开始搞骚操作,他不让哥舒翰守潼关了,他让哥舒翰出兵去攻打陕郡。】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个决定呢?因为他得到消息,安禄山在陕郡仅仅放了四千的兵力,如果哥舒翰出兵攻打陕郡,收复陕郡是完全没有悬念的事情。】
nbsp;nbsp;nbsp;nbsp;[不守潼关去打陕郡?他怎么想的?]
nbsp;nbsp;nbsp;nbsp;[别想了,你永远都猜不透李隆基的。]
nbsp;nbsp;nbsp;nbsp;[好好守潼关不好吗?]
nbsp;nbsp;nbsp;nbsp;萧崇看傻了:“为什么不守潼关,要突然去打陕郡?”
nbsp;nbsp;nbsp;nbsp;宇文融猜测:“如果把陕郡收回来,也能算上一点战绩?”
nbsp;nbsp;nbsp;nbsp;萧崇更困惑:“可安禄山怎会放区区四千的兵力在陕郡,万一这是诱敌深入呢?”
nbsp;nbsp;nbsp;nbsp;宇文融试图辩驳:“如果不是诱敌深入,就是战绩。”
nbsp;nbsp;nbsp;nbsp;百官有的赞同收复陕郡,有的则担心陕郡是个陷阱,还不如好好守着潼关来的稳妥。
nbsp;nbsp;nbsp;nbsp;萧崇一语中的:“攻下陕郡,对当时的战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啊?”
nbsp;nbsp;nbsp;nbsp;事实上,不仅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去攻陕郡弊大于利。保下长安的关键在守住潼关,而不在攻下陕郡。
nbsp;nbsp;nbsp;nbsp;哥舒翰大腿一拍:“该守潼关的呀!”
nbsp;nbsp;nbsp;nbsp;“嗨呀!”
nbsp;nbsp;nbsp;nbsp;他摇头叹息,十分惋惜的模样。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一声令下,让哥舒翰冲锋陷阵,冲!】
nbsp;nbsp;nbsp;nbsp;【但哥舒翰是个将军,且已经到了潼关,他知道手里的兵是什么样子,知道什么决策有利于战局。就是从哥舒翰私心的角度来讲,他也是希望选择更稳妥的据守潼关,而不是出兵打仗。】
nbsp;nbsp;nbsp;nbsp;【他的身体素质已经不允许他做这样激烈的活动了,人到老年,所求的还是一个稳妥,既然据守潼关也有一线之机,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潼关呢?哥舒翰他是想活着的。】
nbsp;nbsp;nbsp;nbsp;【哥舒翰上谏跟李隆基分析局势。他先是把这可能是安禄山他诱敌深入的计划的一环说了出来。“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
nbsp;nbsp;nbsp;nbsp;【安禄山他的造反才刚刚开始,怎么可能没有准备呢?这是陷阱,去了就中计了!这是一个身经百战之老将的谆谆之言啊。】
nbsp;nbsp;nbsp;nbsp;【接着哥舒翰从敌人角度分析,“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那逆贼千里迢迢来这里,他肯定是想快速结束战斗的,但是我们不着急啊,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据守,跟安禄山搞拉锯战。】
nbsp;nbsp;nbsp;nbsp;【哥舒翰又从安禄山残虐失人心,以及现在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反安禄山大军还没有完备的两个角度,来劝说李隆基。“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
nbsp;nbsp;nbsp;nbsp;【可以说,哥舒翰他虽然中风了,但是多年的战斗经验,还有他的战斗头脑的就是在的。尽管现在有说法,中风之后脑子可能会不清醒,但从这封谏书来看,哥舒翰宝刀未老,智慧仍在。】
nbsp;nbsp;nbsp;nbsp;天幕说完哥舒翰的谏书内容后,天幕下那些支持出战的一派纷纷点头。
nbsp;nbsp;nbsp;nbsp;“是啊,没错。”
nbsp;nbsp;nbsp;nbsp;“是这个道理,不出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nbsp;nbsp;nbsp;nbsp;“且安禄山的后方失火,自发反对安禄山的军民中,已经形成了两个战场,焉知再多等些时候,会不会出现第三个,第四个呢?”
nbsp;nbsp;nbsp;nbsp;“哥舒翰有大智慧啊,不愧是西北王!”
nbsp;nbsp;nbsp;nbsp;哥舒翰又拍了大腿。
nbsp;nbsp;nbsp;nbsp;他浑身都舒坦了。
nbsp;nbsp;nbsp;nbsp;他刚刚当然是觉得出兵是最坏的打算,但究竟坏在何处,他说不出,只觉得有什么堵在自己的胸口,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nbsp;nbsp;nbsp;nbsp;天幕就是他的另一张嘴啊!
nbsp;nbsp;nbsp;nbsp;对,没错,他想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