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具体什么法条的设立需要议会讨论,这个范畴还不容易划分,所以……朕同意让议会有讨论法条的权利,但,具体讨论哪些,由朕审视之后,再下发议会。”
霍光大喜,但不动声色:“是,陛下!”
刘彻肯定是要这种方法来控制议会的,但霍光根本不在乎这个,霍光要的是把这个事情办成,然后坐实自己中小商人领袖的身份。
长期以这个身份在朝堂活动,未来自己的话语权一定会越来越大!
朝堂众人都看向了霍光又看向了刘彻。
其实朝堂上很多人已经被说服,做好了要出来站队的准备,没想到事情刚提出来,陛下就允许了。
自己反而不用站出来了。
但这个事情办成的好处一直在,自己又没站队,那岂不是完全分不到好处?
而有些人站出来了,但只是在议会或者私下吆喝,还没有公开在朝堂吆喝,没有在报纸吆喝。
糟糕,站出来晚了,该快点的!
而城府更深的人看向了霍光。
这应该是霍光故意的。
大家站出来的人够多,声势够大,刘彻顺势也就同意了,毕竟刘彻建立议会,就是要用的,而不是建着玩儿做无用功。
而大部分人站出来,是为了要分好处,而不是真觉得这个好。
但霍光就是利用了时间差,把事情办成了,但大部分站出来的人实际上没得到多大的好处。
好处都在他那儿去了。
光禄大夫,有点水平。
实际上光禄大夫已经是很高的官职了,如果把现在的朝堂看作是九品制度,怎么也得是个从三品。
四品基本就是各地大员了,从三品就是三公九卿预备役了。
朝堂上很多人开始注意到霍光。
看来霍光不只是冲得快,冲的准,手法也是一流。
霍光应该是专门考虑过提出这个事情的事件。
刚好卡在事情发酵之后马上就是朝会,不用多等一次大议会给舞台让更多人表演,也没有多拖几次朝会来发酵,刚好卡在这个时间把事儿办成了。
很多人出了力,或者说开始吆喝了,但还没进去门儿,没分到好处。
事情成了之后,霍光放下心来。
二哥能提出什么重要的事情,比这个事情更重要呢?
刘彻:“谁还有需要商谈的事情?”
“没有?霍海你说吧。”
霍海上前:“臣上任大司农,要发展大汉经济,全面推开新商改在整个大汉执行。”
“但新商改的推开,有一个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
众人都看向霍海。
新商改势在必行,必须成功,大家所有的利益都挂钩在新商改上,怎么能不成?
什么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那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霍海:“长安去年年末登记在册人口是二百八十万。去年一共发生了两千一百三十起杀人案。”
这话说出来,大家满不在乎。
说实话,大汉流行单挑,两百多万人,一年死了两千来个,太正常了。
这还算少的,幸亏现在大家都读书了,讲道德了,就算起争执,大部分时候都是放嘴炮,很少有人不论道理直接掏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