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又回到了原点么?
整个大汉的经济活力岂不是瞬间消失?又全变成老样子?
你说用法律去保护他们?没用。
一句话,只有有话语权,能上的了台面,才能避免这一切的发生。
说白了,资本家也需要一个上升通道,表达自己的途径。
霍海:“朝廷百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开这样一个朝会,并且开会的越来越密集了,隐隐有了固定开会的趋势。”
李蔡补充:“不是隐隐有了,而是已经固定了,目前在朝堂纵览全局的三公九卿每隔三天就要开会一次,只是大朝会和中等朝会,是随机的而已。”
霍海:“既然如此,朝会固定化,三公九卿作为小朝会核心,每次开会按需求扩充一定人数。”
“中等朝会每隔一周开一次。大朝会每隔一个月开一次。”
“同样的,建立一个由非朝廷官员组成的会,也用来议事,就叫议会。”
“议会没有小议会,而是上议会下议会,上议会是由大资本和重要的国企管理者构成,每个月开会一次,而下议会扩大为有一定规模的数量,规模和大朝会人数一样,每隔三个月开会一次。”
“而如果有需要,陛下可以随时召开任何一个会。”
这个上下议会和大中小朝会的形式,其实就把权利分的稀碎了。
这本来就是刘彻一直在追求的东西。
理论上大中小朝会和上下议会,需要皇帝先交出权利,然后再开会。
但是事实证明,强权从一个人身上剥夺出来,最终也还是会汇聚在一起,所以霍海提都没提什么立宪这些东西。
刘彻听完后起身:“朝会的确应该固定举行,如今每次举行都让羽林郎通知,光是这一件事情,朕就增设了一千羽林卫。”
“朕不是养不起这一千人,而是这一年战争死去的良家子越来越少,过几年大汉可能抽凑不齐这么多羽林卫了。”
“挨个用人通知也麻烦,就固定化吧。”
“至于议会,的确是好方法,但是,这个议会的话语权有多少,在哪些方面有话语权,需要进一步商讨。”
这件事情很简单。
话语权就意味着,议会讨论结果,必须要登报。
总不能刘彻说‘朕脸厚,他们讨论他们的,朕一概不听。’那肯定是不行的。
起码讨论出来的东西,大部分时候是要实行的。
而一旦这个议会讨论的大量东西都实行了,百姓知道后就会认可他们的权利。
一旦百姓认可了他们的政治权利,那这波人的政治地位就抬上来了。
也就是说,朝会的人,是拥有很高浓度权力,同时有一定的权利。而议会的人拥有很高浓度的权利,同时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力。
说白了,就是新政产生了一批新特权新贵族,这批人要上位了。
可以想象的是,这批人肯定以霍海马首是瞻。
但是这是目前,以后百年之后等霍海没了,是怎么回事,就不好说了。
所以,具体给议会哪些问题的讨论权,还必须经过讨论。
还有,讨论归讨论,选人的标准呢?
要是进来几个不讲规矩的,上来就是‘我觉得天竺这地方打下来咱们能发财,我提议赶紧打天竺’这就要了命了。
就怕口无遮拦人又笨的混入其中,又爱表达想表达,那就成了笑话了。
甚至会拉低大汉的档次,让大汉经营的道德体系直接败坏掉。
刘彻:“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吗?今天不是来讨论科举的吗?谁同意,谁反对?”
刘彻这个问题问的,就好像问列车上的人你们买到了回家的票没有一样。
大家都讨论好吃完席去哪儿打麻将了,也讨论好在哪儿吃席了,讨论什么菜单了,然后跑出来问一句‘咱们确定要吃席吗’。
肯定要吃啊,要不然讨论什么打麻将?!!!
但事实上大家并没有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