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条改革都影响很大好吗!特别是那最后一条糊名制度,就能让科举变得翻天覆地了!
不少依附世家的读书人心中着急,如果糊了他们的名字,那他们还怎么提前与主考官通气?哪怕他们买通了考官,那考官也难认出他们啊!
等等,天幕倒是不爱说假话,这些举措若是在它的定义中是温和的话,那岂不是之后还有更猛烈的手段?
但同时各地不少清贫学子此时却是泪流满面,说来现在的科举也的确算是他们想要改变命运的最好上升通道。
哪怕科举做官,特别是明经科更是一向被朝中大臣看不起,但他们还是难以高中。
如果是学识输给别人也就罢了,而身处其间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弯弯绕绕有多少。
说是考试,但主考官们考虑的更多的是考生们的声望、家世等等学识之外的东西。
所以他们在考试之前需要将自己的诗文、文章整理成册送给那些大臣们,寄希望于从他们那得到好评,好以此扬名。
天下的确有正直的清官,但更多的则是利欲熏心,试图拉帮结派,为自己赚取好处的小人们。
他们想要从那些朝臣口中得到好评得付出些什么东西来可想而知了。
当然如果真能走上殿试的那一关,他们相信武皇定然会是公平选材。
但很可惜,他们大多数人都走不到面见武皇的那一步。
如果真能像天幕说的那般改,他们是不是就不用费尽心思去扬名,讨好达官显贵?只用埋头做文章了?
想到这,不少原本快心死的学子们又燃起了希望。
天幕中的“安乐大帝”掌权应该也没有几年了吧?又或者武皇也能看见这天幕,她会不会直接推广到下一届科举呢?
士子们满怀希望的想着,武皇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她当即对着上官婉儿吩咐道,“既然天幕都说了,那接下来所有考试都如天幕所言推行糊名制度。”
此时武皇心中很是安慰,她之前一直担心因为自己因为不是李家人,皇位重新回到李家后,他们恐怕会故意推翻她的政策,抹掉她的政策。
还好继位的是李云乐,看来她不仅没有抹掉她的功绩,还将她的好政策发扬了开来。
将“糊名”用在所有级别的考试中,同时安排专门的誊抄人?
她之前怎么就没想起来,明明她已经摸到了关键点了,果真是人老了头脑没有以前那般机灵了啊!
还好如今天幕出现了,不然她要是死后才知道那得呕死。
【嘿嘿!好吧,其实这第一把火已经烧得挺猛了。毕竟糊名后世家想要操纵科举高中的名单那就麻烦得多了,要是监察得严格一些,基本上能保证科举考试中的大部分公平。】
【当然这一点世家们还算稍微能忍一忍,因为他们的核心子弟并不靠科举做官,可以直接通过门荫入仕。不能再操纵科举影响的只是他们的旁支子弟又或者是依附于他们的寒门子弟。】
【而后安乐大帝接下来的一道政令却是让世家炸了锅,安乐大帝宣布将要提高科举做官的比例,由原本的10%提高到50%以上,未来目标提高到90%!】
【要知道官员的坑位就那么多,若是科举制的士子占的坑多了,那世家占的坑就少了啊!真提高到90%的官吏都靠考试选拔,那他们世家子弟还能通过举荐、门荫入仕吗?】
【当然有人会说,世家家学传承渊源,师资更是远胜平民百姓,他们只要好好学肯定能卷过寒门子弟的。但大家可以想想自己身边的权贵二代们,真正很有出息的是占大多数呢?他们真的比得上从底层卷上来的小镇做题家吗?】
【当然我不否认,的确有注重教育的家庭能够培养出顶尖优秀的人才,但那样的人又有几个呢?恐怕是极少数吧。】
【所以啊,真让世家子弟去跟寒门比拼科举,除了极少数人外,其余的嘛……所以世家们才会从科举诞生起就抵触科举制,阻碍科举制朝着公平发展。】
【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认为寒门就是穷人哈,其实在安乐大帝改革之前,寒门只是没落的士族罢了,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要是我们身处几百年前,大概率是读不了书的。】
天幕中的女声是在讲述他们后世的现象,但何尝不是在打脸如今的世家贵族们?
洛阳一处普通的茶楼中,顿时响起几声读书人的叫好。
“天幕说的是公道话啊!”
“世家们祖上的确有大人物,可他们现在的子弟大多都是些酒囊饭袋!”
“真能公平竞争,那些人怎么可能争过我们?”
……
然而从前每当他们抱怨时,总有依附世家的人告诉他们,他们若能凭借一个人的努力超过那些家族世代的积累,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他们直觉不对,但却又不知道如何反驳。
如今天幕为他们背书,他们终于能够肆无忌惮地骂起来了。
而角落处一个青衣年轻男子虽未跟着骂,但是却是目光灼灼地望向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