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陈默接过话头,“但正因为敏感,才更需要有人去拍。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迁,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样面临着空虚和迷茫。这部电影不是为了煽动情绪,而是想引发思考??关于信仰的本质,关于人如何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林婉如轻轻点头:“我愿意演。”
她的眼神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角色的灵魂。
接下来的几个月,剧组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选址、选角、勘景、试装,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然而,就在开机前一周,一封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函件送到了陈默的办公室。
内容很简单:建议暂缓拍摄,并对剧本进行重新审核。
“又是他们。”杨仪看完函件,脸色铁青,“一定是有人打了小报告。”
陈默沉默片刻,缓缓开口:“我们没有退路。”
他立刻联系了几位业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希望借助他们的影响力为项目争取空间。同时,他也联系了几家海外的投资方,试图将这部影片打造成一部中外合拍作品,以此绕开部分政策限制。
然而,阻力远比想象中更大。
某天晚上,陈默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陈导,我是张主任。”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却带着笑意的声音,“听说你最近在筹拍一部新电影?题材有点……特殊啊。”
“张主任好。”陈默语气平静,“我只是想讲一个关于人性和信仰的故事。”
“信仰?”对方轻笑一声,“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在盯着你吗?有些人觉得你是民族英雄,有些人觉得你是不安分的刺头。我希望你能聪明一点,别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谢谢提醒。”陈默淡淡回应,“但我还是会选择我该走的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别太骄傲。”
挂断电话后,陈默站在窗边,望着夜色中的城市灯火。他知道,这次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
但他也清楚,真正的创作自由,从来都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靠一次次坚持换来的。
第二天,他召集团队开会。
“我们要调整剧本。”他说,“不是妥协,而是用更巧妙的方式表达主题。”
李然皱眉:“你是说要软化宗教元素?”
“不。”陈默摇头,“我们要保留内核,但可以换个外壳。比如,把‘神父’改成‘心理医生’,把‘教堂’改为‘心理咨询室’。故事依旧围绕信仰与救赎展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呈现。”
杨仪若有所思:“这样确实更容易通过审查,也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林婉如点头:“我同意。只要故事本身足够动人,形式并不重要。”
于是,剧本再次修改。新的设定下,主角变成一位因家庭悲剧而陷入自我怀疑的心理医生,在帮助一个个病人走出阴影的过程中,他自己也逐渐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这一改动果然让剧本顺利通过了初审。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拍摄过程中,剧组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投资方临时撤资、演员被施压退出、拍摄场地被临时叫停……每一次危机,都是对陈默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有一次,林婉如在片场情绪崩溃,哭着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执着?明明可以拍别的类型的片子,为什么非要碰这种高压题材?”
陈默看着她,眼神坚定:“因为我相信,有些故事必须有人来讲。如果我们都沉默了,那么谁来记录这个时代的真实?”
林婉如怔住了,许久之后,她擦干眼泪,低声说:“对不起,我明白了。”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波折后,《信仰》完成了后期制作。
影片上映后,引发了巨大反响。
影评人称赞它是一部“直击灵魂深处的作品”,观众则纷纷留言表示“从未想过一部国产片能如此深刻地探讨信仰问题”。
不久之后,影片入选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成为当年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电影。
而在颁奖典礼上,当评委宣布《信仰》获得金狮奖时,全场起立鼓掌。
陈默走上领奖台,接过奖杯,目光扫过台下的林婉如、杨仪、李然等人。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所有支持我们走到今天的人。我想说,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思想的武器。只要还有人愿意讲故事,这个世界就不会沉默。”
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