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有它独特的潮流。
出国,成了所有大学生最向往的事。
江雪也不例外。她想出国,但何夕没这个能力。
这时候老康站出来主动资助她并为她找好担保人。
老康喜欢江雪。
而何。。。
几个月后,陈默受邀前往纽约参加一场国际电影论坛。
在台上,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陈导演,您认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哪里?”
陈默微微一笑,回答道:“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人的故事里,在每一个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创作者心里。”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新锐导演,而是真正代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声音。
而他的下一个项目,也已经在酝酿之中。
这一次,他要讲述一个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
一个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
回到北京后,陈默召集了核心团队,包括杨仪、林婉如以及编剧李然,开始筹备新片。
“这次的剧本我已经写得差不多了。”李然将一份厚厚的稿件放在桌上,“这是一个发生在当代中国的宗教题材故事,主角是一个曾经失去一切的神父,他在寻找信仰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自己。”
杨仪翻看着剧本,眉头微皱:“这个题材很敏感,尤其是在国内……”
“我知道。”陈默接过话头,“但正因为敏感,才更需要有人去拍。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迁,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样面临着空虚和迷茫。这部电影不是为了煽动情绪,而是想引发思考??关于信仰的本质,关于人如何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林婉如轻轻点头:“我愿意演。”
她的眼神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角色的灵魂。
接下来的几个月,剧组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选址、选角、勘景、试装,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然而,就在开机前一周,一封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函件送到了陈默的办公室。
内容很简单:建议暂缓拍摄,并对剧本进行重新审核。
“又是他们。”杨仪看完函件,脸色铁青,“一定是有人打了小报告。”
陈默沉默片刻,缓缓开口:“我们没有退路。”
他立刻联系了几位业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希望借助他们的影响力为项目争取空间。同时,他也联系了几家海外的投资方,试图将这部影片打造成一部中外合拍作品,以此绕开部分政策限制。
然而,阻力远比想象中更大。
某天晚上,陈默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陈导,我是张主任。”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却带着笑意的声音,“听说你最近在筹拍一部新电影?题材有点……特殊啊。”
“张主任好。”陈默语气平静,“我只是想讲一个关于人性和信仰的故事。”
“信仰?”对方轻笑一声,“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在盯着你吗?有些人觉得你是民族英雄,有些人觉得你是不安分的刺头。我希望你能聪明一点,别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谢谢提醒。”陈默淡淡回应,“但我还是会选择我该走的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别太骄傲。”
挂断电话后,陈默站在窗边,望着夜色中的城市灯火。他知道,这次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
但他也清楚,真正的创作自由,从来都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靠一次次坚持换来的。
第二天,他召集团队开会。
“我们要调整剧本。”他说,“不是妥协,而是用更巧妙的方式表达主题。”
李然皱眉:“你是说要软化宗教元素?”
“不。”陈默摇头,“我们要保留内核,但可以换个外壳。比如,把‘神父’改成‘心理医生’,把‘教堂’改为‘心理咨询室’。故事依旧围绕信仰与救赎展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呈现。”
杨仪若有所思:“这样确实更容易通过审查,也能让观众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