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萨日那,张凯莉和刘莉莉三人,能被陈默选出来作为候选人,本身就是因为她们身上有那样的特质。
什么特质,华国传统母亲的那种特质。
很快,萨日那、张凯莉和刘莉莉三位“母亲专业户”先后抵达试镜现。。。
拍摄进入第五周,剧组终于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期。短片上线后的反响出乎意料地热烈,不仅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还引发了业内对科幻题材电影的重新关注。
“你们看这个热搜。”杨仪拿着手机走进陈默的工作室,“#林婉如演技封神#这个话题已经冲上热搜榜第一了。”
陈默抬起头,接过手机看了一眼,嘴角微微扬起:“她值得。”
“还有这个。”杨仪又翻出一条新闻,“《伤心者》被选为下届亚洲电影节开幕影片,组委会那边已经发来邀请函。”
“不错。”陈默点头,“通知林老师和投资方,我们要准备一下参展的事宜。”
与此同时,宣传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长片预热工作。幕后花絮陆续放出,观众们第一次看到母亲时间循环特效的制作过程,以及林婉如在废墟中反复走位、调整表情的片段。
“这哪里是在拍戏,简直就是在演一场人生。”有观众评论道。
“林婉如老师的敬业程度让人肃然起敬,她为了一个眼神都能重拍十几条。”
“陈导太拼了,连他自己都亲自上阵做动作示范。”
庆功宴后的一天,陈默受邀参加了一场由知名影评人主持的线上论坛,主题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主持人开门见山地问道:“陈导,您觉得《伤心者》的成功是否意味着国产科幻电影真正进入了‘情感驱动’的时代?”
陈默沉思片刻,缓缓开口:“我认为情感从来都是电影的核心,无论是科幻、爱情还是战争题材,打动人的永远是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伤心者》之所以能引起共鸣,不是因为它用了多少特效,而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持人追问:“那您如何看待目前市场上一些‘唯特效论’的作品?”
“特效当然重要,但它是服务于故事的工具,而不是目的。”陈默语气坚定,“如果一部电影只有炫技却没有情感内核,那它注定无法长久。”
这场论坛结束后,关于《伤心者》的讨论再次升温。许多业内人士开始重新审视剧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而陈默的发言也被多家媒体转载。
“他说得对。”一位资深编剧在社交平台上写道,“电影的本质是讲故事,科技只是手段。”
“这才是真正的导演思维。”另一位导演留言道,“不靠流量,不靠噱头,只靠作品本身说话。”
与此同时,长片剧本的修改也进入了最后阶段。陈默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室里通宵达旦地打磨细节,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
“你最近太拼了。”杨蜜来看他时忍不住皱眉,“要不要请个助手帮你分担一下?”
“我现在脑子里全是镜头和台词,换了别人我怕节奏会乱。”陈默揉了揉眼睛,“再说了,这是我自己的故事,我不想让它有任何瑕疵。”
“好吧。”杨蜜叹了口气,“不过你要答应我,至少保证睡眠。”
“没问题。”陈默笑了笑,“等剧本定稿我就好好休息几天。”
可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剧本完成后,他又立刻投入到了演员试镜和场景设计的筹备工作中。
“这场戏的关键在于母子之间的情感张力。”他在会议上指着投影幕布说道,“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既能展现童真又能承载沉重情绪的小演员。”
副导演小王点头:“我们已经筛选了几批候选人,明天安排了最终面试。”
“很好。”陈默说,“我要亲自去看。”
第二天上午,陈默准时出现在试镜现场。十几个孩子依次走上台,有的紧张得说不出话,有的则表现得过于夸张。直到最后一个孩子登场,他才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
那是一个大约八岁左右的男孩,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色T恤,眼神清澈而坚定。
“你叫什么名字?”陈默温和地问。
“我叫李辰宇。”小男孩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有没有演过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