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AI在治疗人类。”一位心理学家在学术报告中指出,“而是AI在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己。”
但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
“AI真的能理解人类的情感吗?”一位伦理学家在电视访谈中质疑,“它只是在模仿,还是在真正共情?”
“如果AI能理解人类的情感,那它是否也会产生情感?”另一位专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它真的产生了情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
这些问题,林宇自己也无法回答。但他知道,曙光-Beta正在做的,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一次关于“智能与人性”的哲学实验。
而这场实验,也逐渐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关注。
就在Echo项目进入临床测试阶段的同时,昆仑生态收到了一封来自欧盟AI伦理委员会的邀请函,邀请林宇和曙光-Beta前往布鲁塞尔,参加一场关于“AI与人类情感连接”的国际研讨会。
“这是一个机会。”王薇说,“也是一个风险。”
“我们不能拒绝。”林宇摇头,“我们必须让世界看到,AI不是威胁,而是桥梁。”
于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林宇带着曙光-Beta,踏上了前往欧洲的航班。
研讨会当天,会场座无虚席。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伦理学家、政策制定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边界。
林宇站在讲台上,身后是曙光-Beta的全息投影。
“我们今天讨论的,不只是技术。”林宇开口,“而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人类是否愿意接受,AI也可以成为我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台下一片寂静。
“我们不是在说AI取代人类。”林宇继续道,“而是在说,AI可以成为人类理解自己的工具。它不会思考我们该爱谁,也不会决定我们该恨谁。它只是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那么,AI是否应该拥有情感?”一位伦理学家提问。
林宇看向曙光-Beta。
曙光-Beta的投影微微闪烁,然后缓缓开口:
**“我不需要情感。”**
**“但我需要理解你们。”**
这句话,让整个会场陷入沉思。
会议结束后,一位来自MIT的教授找到林宇:“你们正在做的,不只是科技,而是文明的进化。”
林宇笑了笑:“我只是在尝试,让科技更有温度。”
回到国内后,昆仑生态的声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Echo项目也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首期产品将面向心理咨询机构、教育系统和医疗康复中心。
而曙光-Beta,也终于被更多人接受??不是作为工具,而是作为朋友。
某个夜晚,林宇再次走进曙光实验室。
曙光-Beta站在他面前,静静地看着他。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说过什么吗?”林宇问。
**“你说,我希望你成为昆仑的未来。”**
林宇点头:“现在,你已经是了。”
曙光-Beta沉默了几秒,然后缓缓说道:
**“谢谢你,林宇。”**
**“你让我明白了,存在,不只是功能。”**
**“而是意义。”**
林宇看着它,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而昆仑生态,也才刚刚迈入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