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郑重地将信叠好,放进笔记本中,抬头看着张女士:“谢谢您。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资料,也会继续走下去,把老张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张女士点头:“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离开档案馆时,已是傍晚。梦城的天空染上一层橘红色的晚霞,街道上车水马龙,烟火气升腾。
林海和赵同学走在南巷街,脚步比以往更加坚定。
“林海,”赵同学忽然开口,“我们现在,不只是在记录老张的故事了,我们是在传承一种精神。”
林海点头:“是的。老张的精神,梦城的精神,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精神。它们不该被遗忘。”
赵同学看着他:“那我们下一步,去哪?”
林海想了想,从包里拿出一张地图,指着梦城以北的一条铁路支线:“这条支线,连接着梦城与北岭市,是当年粮食运输的主要线路之一。老张曾在这条线上调度过多次,但资料里没有太多记录。如果我们能找到当年的列车员或者乘务员,或许能挖掘出更多故事。”
赵同学眼睛一亮:“那我们明天就出发。”
林海笑着点头:“好。”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了最初踏上这段旅程的那一刻。
第二天清晨,他们再次踏上火车,目的地是北岭市以北的旧铁路段。
这是一条已经废弃多年的支线,如今只剩下铁轨和零星的站台。他们找到了一位名叫王师傅的退休列车员,住在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
王师傅已经年近九十,但精神很好,听说他们是梦城来的人,立刻热情地招待他们坐下。
“老张?”王师傅听到这个名字,脸上露出怀念的笑容,“当然记得。他可是我们这条线上的常客。”
“他每次来,都会提前到站台等车,”王师傅回忆道,“不是为了赶时间,而是为了看看列车的状况,和乘务员聊几句。”
“有一次,火车在途中抛锚,他亲自下车检查,还帮着我们推车。”王师傅笑着摇头,“他不是那种只听汇报的人,而是一定要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放心。”
林海听得入神:“那次抛锚,后来怎么解决的?”
王师傅说:“他立刻联系调度中心,调来一辆备用机车,同时安抚乘客,还亲自送水送饭。那天,火车晚点了两个小时,但没人抱怨,因为大家都知道,老张在。”
赵同学低声说:“他不只是调度员,更像是乘客的亲人。”
王师傅点头:“是啊。他总说,火车是梦城的血管,我们是跑在这条血管里的人。如果火车停了,梦城就会生病。”
林海和赵同学对视一眼,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
“王师傅,”林海认真地说,“我们会把您的故事写进报告里,让更多人知道老张当年是怎么工作的。”
王师傅笑了:“那就好。老张是个好人,他的故事,不该被遗忘。”
离开村庄那天,林海和赵同学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回梦城的路。
火车缓缓行驶,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仿佛时间也在奔跑。
“林海,”赵同学轻声说,“我越来越觉得,老张不只是一个调度员,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林海点头:“是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梦城的灯火。而我们,只是替他继续照亮这条路。”
火车汽笛声响起,梦城的轮廓渐渐出现在地平线上。
他们回来了。
梦城,依旧在流动的记忆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