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主任,李教授刚刚发来消息,说催化剂的稳定性问题已经确认,我们可以在本地生产。”杜光士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
“好。”钱进点头,“让李教授尽快组织人员,启动催化剂的中试生产。”
“是。”
“另外,”钱进翻看手中的资料,“关于百草枯的生产流程,我们要尽快完成本地化改造,确保符合国内的环保和安全标准。”
“这个我们已经在做了。”杜光士递上一份图纸,“这是新设计的反应釜,比英国那边的更高效,也更安全。”
“很好。”钱进满意地点头,“尽快安排试制,确保中试线建设进度。”
时间一天天过去,项目组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白天,钱进穿梭于各个实验室和施工现场,晚上则继续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协调各方资源。
几天后,钱进接到一封来自英国的电报。
“钱先生,”电报中写道,“我们注意到贵方在催化剂稳定性测试中采用了不同的测试标准。我们愿意就技术细节展开进一步交流,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钱进看完电报,嘴角微微上扬。
“他们终于肯坐下来谈了。”他对杜光士说道。
“是的。”杜光士点头,“看来我们没有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不是他们愿意谈,而是他们意识到,我们不是可以随便糊弄的。”钱进站起身,走到窗前,“让他们知道,中国已经不是从前的中国了。”
几天后,英国方面派来了一个技术代表团,与中方展开新一轮技术交流。这次,中方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提出修改意见,补充技术细节,并展示了自己在催化剂、反应工艺、环保处理等多个环节的改进方案。
英国代表团成员面面相觑,最终点头认可。
“钱先生,”代表团团长史密斯在最后的会议上说道,“我们非常惊讶于贵方的技术能力。你们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进行了本地化优化。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合作。”
“谢谢。”钱进微笑,“我们始终相信,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信任。”
会议结束后,双方签署了补充协议,明确了技术共享的范围和责任分工,同时确定了未来三年内的技术升级计划。
回到海滨市后,钱进立刻召开项目组会议。
“各位,”他环视众人,“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技术引进,并开始了国产化改造。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技术真正落地,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跨越。”
“钱主任,”杜光士开口,“关于工厂建设,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引入国外的工程公司?”
“不。”钱进摇头,“我们要自己来。我已经联系了几家国内的设计院,他们会派出最优秀的工程师参与项目。”
“可是……”有人提出疑虑,“我们自己能行吗?”
“当然能。”钱进语气坚定,“我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缺乏经验。只要我们肯学、肯干,就一定能行。”
会议结束后,钱进独自回到房间,坐在桌前,望着窗外的夜色,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
一边是依赖进口的旧时代,另一边是自主创新的新纪元。
而他,必须带领团队,坚定地走向后者。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真正的胜利,不是签下一份协议,而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