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音回到府邸,夜风凛冽,她紧闭门窗,点亮烛火,取出林承安的密信,反复细读,心中愈发不安。信中虽言辞恳切,但某些措辞却似刻意为之,仿佛在暗示什么。她眉头紧锁,脑海中浮现出林承安那张沉稳如山的脸庞,心中暗道:他是否早已察觉到什么?
她将密信小心收起,正欲休息,忽听得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她迅速熄灭烛火,藏身于屏风之后,屏息凝神。片刻后,门被轻轻推开,一道黑影闪入,动作极为谨慎。
沈清音眼神一冷,手中短刃紧握,正欲出手,那黑影却低声唤道:“大人,是我。”
她听出声音,是她的心腹暗卫之一,遂缓缓现身,低声道:“发生何事?”
那暗卫神色凝重:“属下刚刚收到消息,周廷岳的亲信已秘密潜入京城,极可能已在宫中布下眼线。不仅如此,赵远在阳关城外遭遇伏击,生死未卜。”
沈清音心头一震:“赵远出事了?”
暗卫点头:“属下不敢确定,但赵远若未能将密信送入京城,恐怕明日早朝……”
沈清音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无论如何,明日早朝必须如期举行。林承安的命运,甚至整个大周的局势,都将在那一日定局。”
暗卫拱手应命:“属下明白。”
沈清音深吸一口气,重新点燃烛火,目光坚定:“你立刻去查,周廷岳的眼线可能藏身何处。若能揪出他们,或许还能反制周廷岳。”
暗卫领命而去,沈清音独自坐在案前,思绪翻涌。她深知,这一夜过后,京城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而她,必须做好准备。
??
翌日清晨,京城天还未亮,皇宫前的广场上已聚集了大批官员。今日早朝,将是决定林承安命运的关键时刻。朝臣们议论纷纷,有人对林承安忠心耿耿,有人却早已被周廷岳收买,暗中布局。
沈清音步入朝堂,神色沉稳,手中紧握着林承安的密信。她站于殿前,等待么心驾临。
不多时,么心身着龙袍,缓步走入御书房,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沈清音身上,微微点头。
“宣读林承安密信。”么心淡淡开口。
沈清音上前一步,展开密信,朗声道:“臣林承安,叩首陛下……”
她一字一句,清晰有力,将林承安所言如实传达。信中言辞恳切,陈述战况,表明忠心,并指出周廷岳勾结吐蕃,意图动摇西境军心之阴谋。
群臣哗然。
有人惊愕,有人愤怒,也有人冷笑。果然,不出沈清音所料,朝中已有不少人被周廷岳收买,开始质疑林承安的忠诚。
“林承安此信,不过是为了掩盖其罪行!”一名大臣厉声道,“陛下,林承安久握兵权,若真如其所言,岂非说明我大周军中已有吐蕃奸细?这岂非说明林承安治军不严,难辞其咎?”
另一人附和道:“不错!林承安此举,分明是想借吐蕃之名,掩盖自身之罪!陛下不可轻信!”
沈清音冷冷扫视众人,正欲开口,么心却缓缓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朕听闻林承安此信,亦觉其中疑点颇多。”么心目光深沉,“但朕更关心的,是为何周廷岳迟迟未归?他身为兵部尚书,为何在战事紧张之时,却迟迟未返京述职?”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么心继续道:“朕已派人调查周廷岳行踪,若他真如林承安所言,与吐蕃有勾结,朕绝不姑息。”
她话音落下,朝堂之上,气氛骤然紧张。
沈清音心中一动,她终于明白么心的用意。原来,么心早已察觉周廷岳的异常,故意借林承安的密信,引蛇出洞。
果然,有大臣惊慌失措地跪下:“陛下,臣以为,此事尚需进一步查证,不可轻信林承安一面之词……”
么心目光如电,冷声道:“查证?朕已命人彻查,若有人妄图包庇周廷岳,与叛贼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