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看过《西游记》,觉得很有意思,也有期待感。
如今的《西游记》,许多隐喻就是国家中的贪官污吏,李瑄暗示他们是“魑魅魍魉”和“妖魔鬼怪”。
《西游记》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李瑄所著。
现在《西游记》衍生一批狂热者,他们来到洛阳的净土寺和长安的弘福寺,这些唐玄葬呆过的寺庙。
有的甚至开始自己的“西游”,西出长安,到达西域。
天下郡县,最少出现上百个“花果山”和“五指山”。
各地官吏上书朝廷发现“水帘洞”。
这是文化带来的影响。
更多的落榜文人,开始尝试写小说为生,出现不同形式的小说。
有逻辑紧密的小说,令地方追捧。
“我也希望官吏们收紧欲望,为民做事。他们身兼百姓的意志,有令人尊敬的地方,还有优渥的俸禄。有什么不知足的目的?”
李瑄开口说道。
实际上,他已经决定源源不断地进行整肃风纪。
开始对御史台进行改革,扩大监察机构。
御史台的官吏太少,即便监察御史被李瑄扩大到三十个也远远不够。
李瑄回去后会设立三十个监察部。
即监察第一部,监察第二部,监察第三部……以此类推。
每一部的长吏为监察御史。
现在的监察御史经过两次更改,已经为正五品。
而监察部设六品到九品十三个官吏,并有流外官三十余名。
今后不仅仅是监察御史巡视地方,连监察御史下属官吏,都可以依照朝廷的命令对郡县进行巡视,并且代表“天子”。
另外,每一个省,设立巡查部。
代表巡抚进一步对地方进行巡查。
要让官吏对刑法产生畏惧,从而克己奉公。
不能只靠自觉。
“至尊曾说过,翰林院是出宰相的地方。可我却无法把握住。我时常想,一个人怎能靠诗文出名呢?还得靠执宰天下名留青史。”
讨论起时政,李白为此而感叹。
李白即便到老以后,也想着“拨乱反正,治理天下”。
历史上,也是在人生的末年,成为永王的幕僚,为永王写下“永王东巡歌”,并表达自己的踌躇满志。
就像是历史上杜甫所著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是这个时代所有诗人的心声。
诗仙也是人,像古人一样的远大抱负,一直存在。
曾几何时,李白也想过李瑄登基后,重用了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杜甫,为何不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