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祥瑞和册立太孙这两件事情,只要出现一件就足以让这次的封禅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何况两件事情同时发生。
可想而知,这次的封禅注定是精彩的、神秘的,富有话题度的。
即便如今已经距离泰山封禅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了,嬴子瑜他们早就已经回到咸阳了,按理说封禅的热度应该退去了。
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现在在咸阳城内的大街小巷中,只要有闲暇空余的人,仍然乐此不疲的和同伴好友津津有味的谈论着这件事情。
话题褪去估计还要过好久的。
而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公子高的杰作。
嬴子瑜站在戏楼包间的窗边,这个角度刚好能看见对面戏台上的演绎。
此时台上正上演着这段时间咸阳城最火热的新戏剧——《皇帝封禅记》,顾名思义,这是以秦始皇泰山封禅为蓝本创作的故事。
嬴子瑜听了一会儿,现在已经演到皇帝泰山封禅之后,立刻册立太孙的剧情了,这段写的十分激烈曲折,现场观众的情绪被调动的很足。
嬴子瑜转头就对公子高夸道,“这次经历还能这样改编,仲父你真是厉害啊。”
说完之后还特别给公子高竖起了大拇指以示鼓励。
公子高则是一副嬴子瑜少见多怪的样子,“按照你仲父我的能力来说,这些都是小意思。”
公子高非常享受这种被夸奖追捧的感觉,嬴子瑜也乐意配合,于是她特意表现得非常好奇的样子,凑到公子高身边询问。
“仲父改编戏剧的能力绝对是大秦第一,绝无仅有,空前绝后,就是怎么想起来要把大父封禅这件事情制作成戏剧的呢?”
嬴子瑜了解到,之前公子高准备把嬴政上朝时一些精彩刺激的场面改编成戏剧,但是嬴政知道后的第一时间就拒绝了。
嬴政认为朝中之事不可对外宣扬,君王臣子像戏子一样登台被人指点有损大秦威严。
“这次仲父你这样做就不怕之后大父知道了生气吗?”
公子高不慌不忙的吃着桌上的糕点,“你仲父我有极强的政治敏锐力,怎么会做一些反复试探触碰父亲底线的事情呢。”
公子高自吹了一下。
说起来这次泰山封禅剧本的改编从嬴政准备封禅就在公子高脑海里模模糊糊存在了。
等到封禅仪式正式结束之后,公子高和身边的创作者们立马投入了没日没夜的创作中,终于在回咸阳之前就将新剧的初稿完成了。
完成之后公子高心里就有一个预感,这次的戏剧绝对会成为里程碑式的存在,受人追捧,名留青史。
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从这些天戏台座无虚席就可以看出来了。
这次戏剧的主角是嬴政,和之前在寿春城内编的秦王传差不多,这本戏舆论很稳定,没有辜负嬴政血雨腥风的体质,口碑两极化很严重。
换句话说,对这位秦始皇嬴政的评价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当然这些负面评价只在某些人、某些圈子私底下流传。
至于为什么嬴子瑜还会知道呢。
原因还在于这几次嬴子瑜出门听戏,在听到百姓评价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人看似夸奖实则贬低的言论。
有些人分辨不出来也就算了,一些听出来的并且还不认可的,双方就会争辩的面红耳赤,到最后大打出手也不在少数。
嬴子瑜甚至不止一次感慨,秦始皇果然是从古至今的顶流,所到之处必定会引起舆论的滔天巨浪。
想到这里,嬴子瑜突然怜悯的看了一眼自家似乎无知无觉的仲父,“这样大的舆论效应,这件事情肯定满不了太久,仲父就不怕大父知道之后怪罪吗?”
公子高神色不变,“当然不怕。”
嬴子瑜不解,总觉得这件事情有自己不知道的细节。
“为什么?
虽然咱们大秦没有文字狱,舆论还比较宽松,大父自己也不在意别人的误解和评价,甚至咸阳城内明面上百姓的舆论还很克制。
但是这种直接评价君主的行为确实超过了封建君王的容忍程度,完全削弱了君王的威严。大父知道了会不会不高兴啊。”
原来自家小侄女担心的是这件事情啊,公子高了解清楚之后非常不在意的说道,“不用担心,我是有免死金牌的人,毕竟这件事情父亲是知道的。”
“大父知道?而且还同意?”
果然这件事情背后有她不知道的细节。
公子高点点头,“是啊,而且这件事情一开始就是父亲要求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