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在维多利亚港的海面散尽,报童尖利的吆喝已刺破港岛清晨的湿闷空气:
“号外!号外!
东洋《龙jup》第二期狂卖五百万!破天荒啊!”
“《朝日新闻》头版!‘龙魂腾跃!日本漫画周刊惊世新纪录诞生!’”
“路透社快讯!
‘xiaoltianwang’sangaepire:fiveillionpiesjapanovernight!’”
五百万单期销量!
这数字如同平地惊雷,裹挟着太平洋彼岸传来的灼热喧嚣,狠狠砸在港岛每一间报馆、每一家书局、每一位报贩的头顶。
前几日还在为《龙jup》在港首期三十万销量而议论纷纷的报刊业界,此刻彻底失声,只余下一片震耳欲聋的哗然与刺骨的震惊。
昨日的“佳绩”在今日的五百万天文数字面前,渺小得不堪一击。
街头巷尾,茶楼食肆,港岛纸媒相关行业人士,无人不谈论这场源自日本的出版业地震,整个港岛报业上空阴云密布,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
新华社驻港分社三楼,社长办公室。
厚重的窗帘隔绝了皇后大道东的车马喧嚣,室内弥漫着旧书纸张和檀香家具特有的沉静气味。
梁威霖端坐于宽大的雕花红木办公桌后,指腹无声地摩挲着温润的紫砂茶杯沿。
镜片后的目光落在窗外朦胧的楼宇线,脸上是惯有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温和笑意。
笃笃。
敲门声清晰而节制。
“请进。”
门被推开,郭琳娴步履从容地走了进来。
虽然她来港岛后,也买了不少时兴洋气的衣装,但来新华社驻港分社上班时,依旧习惯穿着一身得体的浅灰色女式干部装。
梳理得一丝不苟的齐耳短发,衬得她面容清丽,眉宇间更是透着一股书卷气之外的干练与锐利。
她手中捧着一叠装订整齐、厚厚的文件,纸张上新鲜的墨香混着油印的味道。
“梁社长,这是昨晚至今晨,关于《龙jup》第二期在日本市场表现的全球主要媒体,包括日文、英文报道的详细摘要,”
她声音清亮而平稳,将文件轻轻放在梁威霖面前光滑的桌面上,“我已将核心内容进行了初步译介。”
“辛苦了,琳娴同志。”
梁威霖的笑容加深了些许,伸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译稿。
郭琳娴并未离开,她的手指轻轻点在文件夹封面标注的“重点”二字上:“综合《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路透社、美联社等主流信息来源,《龙jup》第二期五百万册初期销售数据已被反复确认,且后续加印订单依然迅猛,市场反响堪称爆炸性。
日媒普遍分析认为,”
她略微提高音调,语速却依旧清晰,“小林天望和小林惠子主导的《龙jup》,采用了高度创新的跨文化视觉叙事模式、精准无比的读者年龄层定位与题材选择、以及史无前例的高速资源整合与漫画角色设计和孵化策略,成功刺中了日本乃至全球年轻群体的审美核心与消费欲望。”
她顿了顿,目光炯炯地望向梁威霖:“社长,关键不在于这个天文数字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趋势。
《朝日》的深度评论直接点明,这背后是一套成熟且极具侵略性的‘文化产品工业化矩阵’。
路透社的资深观察家更是直接预言,《龙jup》及其在漫画之外的产业,可能孵化出的相关ip类产品,将像迪斯尼一般,成为未来数年全球青少年流行文化不可绕过的核心现象。”
梁威霖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
郭琳娴深吸一口气,显然在整理思路,随后以更具洞察力的语气分析道:“梁社长,我个人认为,这种趋势并非孤立的日本现象。
港岛本身就是一个对流行文化,特别是优秀漫画作品极为敏感的巨型市场,加上在地缘文化与审美上的天然亲近性。
《龙jup》的中文版第一期已经引发了港岛的漫画抢购潮,而更为精彩的第二期一旦正式登陆港岛,其席卷的速度和深度,恐怕不会比日本本土差多少!
它所能引发的文化热潮和社会影响力,绝非寻常出版物可比。”
郭琳娴的目光变得专注,语气也更加严肃了起来,继续说道:
“因此我判断,如果我们新华社驻港分社,能够把握住这一风口,主动建立并深化与小林天望先生的良好沟通与合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