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勒石郡特别热闹,庄户人家起早贪黑地守在地里,就怕自家的玉米还没等收割,就被别人顺走了。
城卫所的人也忙到飞起,因为每天都有偷窃的事情发生。后来那些百姓联合起来,自己组织了一个巡逻队,抓住的人就往衙门送,衙门的差役做下登记,然后就将人交给李归。
正好军田那边缺人手,既然手脚闲不住,那就去田里干活好了。
季秋月朔,秋风飒飒,原野中充满了欢声笑语,金黄的苞谷,带着新鲜泥土气息的红薯,堆积成一座座小山,让人看着心里就十分满足。
当初育种的时候,听到亩产八石就已经够让人惊讶了,没想到某些庄户竟然收获了九石有余,这样的大丰收让整个勒石郡都轰动了。
郡守府中,唐元益看着治粟吏呈上来的数据,激动得手指都在颤抖。今年勒石郡的赋税减少了,收上来的粮食却比以往的任何一年都要多,都监大人没有说谎。
这一刻,所有的冒险似乎都变得更有价值了。
勒石郡大丰收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以勒石城为中心,迅速向外界蔓延,有些人彻底坐不住了。
第149章落魄少爷的影卫老攻24
连峰郡与勒石郡毗邻,两者位置同样偏远,但郡内情况却大相径庭。
连峰郡郡县内名山八十一座,水脉十七条,支流无数。山峰挡住了冷空气,水脉滋养了土地,虽然郡内适合耕种的土地有限,但供养二十几万人口也已经足够了。
加之奇山异水向来为文人青睐,郡内隐士众多,每年访友求贤之人络绎不绝,无形当中又滋养了文气,着实出了不少文士。
连峰郡地环境优越,这两年却接连遭遇天灾。先是河水决堤,湮没了两岸的庄稼,郡守周望上书朝廷,陈明此事,请求朝廷赈济灾民。
两个月后,周望只得了一句,今年免征粮税。
没有赈济粮,更没有赈灾银,只有一句轻飘飘的免征粮税。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让百姓吃什么?
周望不是两袖清风的清官,却是实打实的能臣。朝廷不作为可以,他若是不作为,这郡守也不用当了。
周望一方面命下边受灾的两县安抚安置百姓,开仓放粮,另一方面继续上书,陈明利弊。连峰郡粮仓中储存的粮食最多只能再维持两个月,百姓若是没有饭吃,极易出现哗变。
周望又给京中好友去信,让他们帮忙活动。
这次终于要来了粮食,虽然只有五千石,但也能解了燃眉之急,周望得到消息还很高兴,结果运来的粮食不仅是陈米,不少还发了霉。
霉米吃了可是要出人命的,皇帝应该还不至于拿这样的粮食赈灾,可中间经了好几道手,周望一个地方官,就算想要追究,想到当下的局势,也不好追究。
周望动员郡中富户施粥,一直坚持到秋收,用其他几县的余粮才将这次危机应付过去。只是受灾的是产粮大县,人口也丰,这么一番折腾,去岁过得分外艰难。若不是他们连峰县还可靠山吃山,不定出什么乱子呢。
原以为挺过这一年能好些,哪里想到今年庄稼刚冒出芽尖,就遇上了一场寒潮,地里的庄稼十不存一,且这次是全县受灾。
周望一直以来养生有道,结果一夜过去,鬓角全白了。
人在天灾面前真的是无能为力,农户投入了本钱和精力,还没见到希望就被掐了尖儿。
重新种植的投入,新一年的赋税,这些足以压垮一个家庭。
周望到下面巡视一圈,头发又白了一圈,回来之后,脑子一抽,将郡衙和库房里的积蓄散了出去,购买粮种下发,监督重启耕作之事。
只是这中间又延误了不少时日,彻底误了农时。周望这次吸取了教训,将连峰郡的受灾情况一一禀明,结合往年的地方志估算今岁秋收,整合成数据,提前请求赈济。
焦急等待两月有余,他终于等来了御笔朱批,皇上褒奖他去岁赈灾有功,又对他今年的应对措施表示了肯定,之后便没了。
没了!
周望没想到竟然会等来这样的结果,此时重阳已过,庄稼才刚刚开始灌浆,虽然他们这里占据地利,天气冷得晚些,可收成能有往年的五成都很艰难。
周望接连上书,甚至直接点明去岁某些人中饱私囊,以次充好,罔顾社稷安危,并将证据随奏章一并奉上。
这次,周望等来了申饬。
皇帝言明,周望身为一方郡守,遇到天灾,不思解决之道,反而胡乱攀咬,有违天和,上天才会降下警示。念他办差还算尽心,此次便网开一面,若有下次,绝不姑息。
周望从传旨太监口中得知,原来是他的不识趣得罪了某皇子,周望表面恭敬,心下呵呵冷笑。
皇衔儿挂上还没几年,幺蛾子却一点儿不少。不过就是一个皇子,拉下马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他周望可不是吃素的。
正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消息,关于隔壁勒石郡的。
两郡紧挨着,秦疏强势进入权力中心,且对许逸宁的优待毫无遮掩,唐元益、成鼎等人的退让臣服,这些轻易就能查出来。
周望政治嗅觉敏锐,察觉出了其中的微妙。开始着意注意隔壁的大事小情,当所有的消息汇聚案头,周望看着心惊不已。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那一夜,郡守府的烛光亮了一夜。直至天明,案头的奏章依旧一片空白,同样白了的还有他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