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似乎对这个假设充满了兴趣。张淮深接着说道:
“能与太宗陛下相见,聆听他的教诲,那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啊!如此一来,我便能更直接地向陛下陈述我的理想和抱负,为大唐的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啊。”
唐宣宗李忱:(后背发凉)怎么感觉有个小弟要跑路的样子呢?(打喷嚏中)
长安
太极殿
李忱微微颔首,他的头略微低垂着,但目光却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一般,时不时地会偷偷地瞥向光幕对面的李世民。
,!
他的神情显得极为恭敬,仿佛站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一个隔着光幕的影像,而是真正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
而此时的李世民,身着一袭华丽的龙袍,浑身散发出一种威严而庄重的帝王之气。
他正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治国理政之道,每一句话都犹如洪钟大吕,震耳发聩,让人不禁为之折服。
李忱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李世民的教诲,他不住地点头,表示自己对这些话语的认可和理解。同时,他也在心里默默记下了每一句话,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
在倾听的过程中,李忱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李隆基的遭遇。那光幕之上,李隆基被打得狼狈不堪,灰头土脸,显然是受到了极为惨痛的教训。
李忱心里不禁有些后怕,他暗自告诫自己,绝不能重蹈李隆基的覆辙,一定要乖乖地听从太宗皇帝的教导。
当李世民讲完一段后,他的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李忱,问道:“这些你可都听明白了?”
李忱闻言,心中一紧,赶忙挺直了身子,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太宗陛下的教诲,李忱都铭记在心。日后李忱定当以史为鉴,勤勉治国,绝不辜负太宗陛下的期望。”
李世民对李忱的回答似乎颇为满意,他微微颔首,表示认可。接着,他又继续说道:
“你自即位以来,确实有不少值得称赞之处,但切不可因此而有所懈怠。国家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全都维系在你的身上。此外,还有那归义军……”
李世民的眼眸深邃而锐利,仿佛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看透人心。他的目光直直地落在他的后代子孙身上,没有丝毫的波澜,却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最后那三个字,犹如重锤一般砸在李忱的心上,令他不禁后背发凉,冷汗涔涔。他心中原本的一些小心思,在这一刻也都被吓得烟消云散,不敢再有丝毫的表露。
李忱战战兢兢地开口说道:“孙儿李忱已经派人给沙洲送了旌节。”他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似乎生怕自己的话语引起李世民的不满。
他心里暗自祈祷着,希望李世民不要误会他对张议潮的猜忌。毕竟,太宗陛下的目光实在太过犀利,让他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害怕。
然而,李世民只是淡淡地瞥了他一眼,并没有多说什么。接着,他便开始详细地讲述起治国之道,言辞恳切,字字珠玑。
李忱听得愈发认真,额头也微微沁出了细汗。他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李世民的教诲,不敢有丝毫的走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
随着李世民的讲述,李忱心中对如何治理国家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暗自发誓,一定要牢记太宗皇帝的教导,努力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不辜负先辈们的期望。
终于,李世民讲完了他的治国之道,光幕也渐渐暗淡下去,直至完全消失。李忱望着光幕消失的方向,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
然而,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反而变得更加沉重了。他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朝堂,准备以全新的姿态去治理这个国家,不辜负太宗皇帝的一番苦心教导。
——————————————分割线
题外话:
之前本来想盘点张淮深的,结果给忘了,只能在这里补一下了,后面可能也会夹杂一些人物盘点的。
:()历史盘点:始皇陛下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