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郤至看来,现阶段的楚国顶多就是会很忸捏,最终一定会屈服于晋国。那是站在实力的角度而产生的现实,一旦实力不如人又不肯配合,可不就要遭罪了吗?当然了,每一个国家的领导班子都不一样,有些领导班子明知实力不如人还是会进行极力的抗争,有的领导班子明明有抵抗余力越会光速认怂。讲实话,面对处在历史巅峰时期的晋国,楚国会忸捏已经挺不错了。是的,当下的晋国从实力上来看,确确实实是远比曾经更为强大。其余国家都弱了下去,只有晋国在不断上升,一定会让晋国看上去更加强大。不是吗?再者说了,晋国近期在不断开疆拓土,看上去就显得更加的可怕了。一个寻求扩张的强国,谁不会忌惮?一个超级强国正在谋求扩张,周边的邻居就该瑟瑟发抖了。晋国的君臣能够感受到列国君臣近期在情绪上的波动,有些异国君臣甚至在态度上展露了出来。只不过,多数的晋国贵族非但不觉得是坏事,相反为此而感到骄傲;少数的贵族则是感到了忧虑,认为这种趋势对晋国十分不利。晋君周就是感到忧虑的人之一,有心进行管控,发现效果并不大。看看郤至的模样就知道了。有卿大夫带头不当一回事,他的附庸就会有样学样。这一批人带头这么一搞,怎么可能不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呢。“上军将?”晋君周知道楼令劝了会很有用,低声说道:“劝一劝中军佐?”楼令做出稍微愕然的表情,说道:“君上,不同的人表露出不一样的态度,不是显得更为合情合理吗?”晋君周一听露出深思的表情。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一个人都是独自的个体。郤氏的人历来喜欢表现得嚣张跋扈,他们要是突然间变得温润儒雅,有些人可能就要多想了。“你说得对。”晋君周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说道:“只是……,列国惶恐不安。”晋君周相信楼令懂得什么意思。不是楼令率先提出取代周王室吗?在晋君周的理解中,想要取代周王室的话,肯定是要让诸侯认可晋国,取得了诸侯的认可才算是成功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君上。”楼令语重心长地说道:“时代变了。”以为当初周武王不想从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天下吗?完全是姬周没有实力去办到。如果姬周有足够的实力,压根不会留下殷商余孽,到最后也不用使阴谋手段逼反武庚,大可以堂堂正正又彻彻底底消灭所有殷商势力。同时因为姬周没有那份实力,不得不在后面捏着鼻子,允许了很多东夷体系的国家加入周王朝。谁说取代周王室就一定要让诸侯进行爱戴呢?能不能消灭所有不服的诸侯,迫使剩下的诸侯不敢不爱戴啊?当然了,楼令知道晋国短期内不可能将所有诸侯消灭干净。楼令更知道一点,晋国正处在最好的历史机遇阶段,有实力又有机会不实施扩张的话,以后想扩张一定没有这么容易了。晋君周不断呢喃“时代变了”这一句话,到了会盟现场仍旧显得有些魂不守舍。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所造成的冲击,断然不会是一样的。身居高位的晋君周早先就意识到很多东西变得不同,只是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在刚才,楼令明确向晋君周提到时代在变,容不得晋君周不需要慎重进行思考。一切只因为变化大了的话,对于地位足够高的人影响最大!普通人可能会因为时代出现改变而影响生活的质量,对于高位者来说却可能意味着失去一切。上面的说法也不对,普通人缺乏应对风险的实力,一旦时局变坏的话,通常不具备选择的余地,可能不经意间就成了历史车轮滚动下的渣渣;而权贵至少有更多的实力,拥有进行选择的资本,起码可以选边站队。要是站对了队会获得更多,选错了也不至于一无所有。非一国之君的权贵,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其实有得选,倒是一国之君真的没得选。“晋君。”“楚君。”晋君周与楚君招会面,双方并没有使用爵位互相称呼。直接说就是,楚国已经表态愿意去掉王号,晋国一方没有必要再继续刺激楚国,在这样的场合强调楚国之君只是子爵的爵位。晋君周开始为楚君招引荐其他的诸侯。晋国的一众卿大夫则是与楚国前来的大臣社交。甭管谁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在这种场合再是强颜欢笑,起码要笑得有礼貌一些。晋国的卿大夫处在同一场合,郤锜这位中军将会被称为晋上卿,郤至担任中军佐会被称为晋次卿,从上军将到新军佐则是被称呼为晋下卿了。子庚分别跟郤锜和郤至聊了几句,来到楼令的边上:“楼氏之主无恙?”没用正式的称呼啊?,!“午令尹。”楼令用名来称呼子庚。当前楚国令尹,他是芈姓,熊氏,名午,字子庚。“久闻楼氏之主盛名,今日得见实感荣幸。”子庚将话讲得十分真诚。这是在奉承吗?看样子不像。要说当今年代谁最具备传奇色彩,还真是崛起速度超快的楼令了。而楼令的崛起难得在哪里呢?他不止是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爬上高位,坐实了取得的卿位,家族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取得名位很难得,可以同时将家族壮大起来更为难得,别说楼氏在一些科技上的领先已经被世人所承认难以追上。楼令对面子庚的态度则是比较冷淡。那是楼氏好心派去医匠救治,楚国君臣却是没干人事,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事情发生在楚君审当政期间,他现在有了谥号,自然也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子庚本来很想跟楼令多聊聊,奈何楼令从始至终保持着冷淡的态度,不太好热恋去贴冷屁股,转为去跟中行偃社交了。“他们的信誉在你这里彻底破产了啊。”郤至刚才看在眼里。楼令说道:“时至今日,他们还是没有给出一个说法。”其实,楼令知道当事人薨逝,后续不可能再有说法了。毕竟,后继之君以及众臣要讲究为尊者讳,怎么可以去说楚共王的不是呢。也就是,楚共王在世期间没有处理,结子能不能解开的选择权在楼氏这一边,楼氏一直介意就无法让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场合,想达成什么意向只是初步交流,互相之间都有意愿会在后面继续联系,不可能说一聊就没完没了。一众诸侯最先寒暄完毕,他们没有招呼其余人,在晋君周的领前之下,一同迈阶向着会盟台的高处走去。其余够资格的人看到一众诸侯正在登台,他们在郤锜的带领下也开始跟了上去。真不是谁都有资格登台。晋国除了晋君周之外,便是一众卿大夫。其他国家登台的人比较少,只有国君与执政。硬要说还有哪些人会出现在会盟台之上,负责记录的史官绝对在,再来是负责侍奉的人群了,只是他们的存在会被忽略掉。在会盟台的附近,列国的军队成队列站立。晋军全员披甲,以身穿出自楼氏甲胄的人居多。一些靠近会盟台的披甲之人看上去更为精悍,他们显然是甲士。有意思的情况是,不少列国的披甲之人,他们之中站在最显眼位置的人也是身穿出自楼氏的甲胄。看到那种景象的人,他们情不自禁会多看楼令几眼,目光里面少不了羡慕。在其他家族没有破解冶金上的秘密之前,楼氏绝对是独一家,不知道能够因此获得多大的收益。多数人只羡慕,那是因为他们清楚不能嫉妒。而不能嫉妒的理由太简单,他们与楼氏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一众人先后登上平台,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座位分别落座。这一次会盟是由晋国召开,理所应当各种事宜由晋国一方进行安排。与此同时,因为是晋国召开会盟,列国是作为应邀的一方,盟主是谁不用多说。在很多次的会盟之中,晋君与楚君只有一次共同出现。那一次就是在第一次“弭兵会盟”的场合,也是很难得才能够见到两位盟主的一次会盟活动。在“宛丘”举行的会盟,事先晋国就已经确认了意图,并非是寻常的会盟,更不是弭兵的性质,唯一主题就是确认楚国去掉王号。既然楚国之君亲临,再加上执政随行而来,不用进行明说,他们不搞幺蛾子就是愿意接受去掉王号的现实,只差一道正式承认的程序而已了。各自落座之后,列国君臣的目光开始在晋国以及楚国君臣身上来回扫视,等着事态的进一步进展。“要是楚君搞幺蛾子,会当场打起来吗?”齐君环很期盼会出现那种场面。高固和国书齐齐一愣,相视之后陷入无语的状态。作为“二守”的高固和国书都有资格登台,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避免齐君环搞幺蛾子。“君上,您可以只看着吗?”国书一脸的无奈。论搞幺蛾子,现场可能搞出幺蛾子的不是谁,极可能是齐君环或卫君衎。如果说齐君环搞幺蛾子是带着强烈的目的,另一位卫君衎则是属于没事搞事的可能性最大了。所以,孙林父坐下之后,马上又起身站到卫君衎身后一步的距离。孙林父这是随时准备制止卫君衎胡闹。“你干什么啊?”卫君衎察觉吹来的风变小,转头才看到孙林父站在自己身侧。孙林父面无表情地答道:“臣为君上遮风。”卫君衎看了看孙林父的站位,简单的“哦”了一声,继续带着看戏的心理,反复注视晋君周和楚君招去了。在刚才,晋君周和楚君招进行了一些对话,大体上就是纯套话。,!郤锜和子庚则是进行最后的沟通,包括接下来郤锜会说一些很犀利的话,确认子庚不会反驳那些批判。什么玩意?会盟主题就是楚国去掉王号,召开会盟的晋国肯定要对楚国的一些行为进行批判啊。子庚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最后确认郤锜的批判是什么用词,再来就是批判力度多大,是不是建立在事实之上。等于说作为会盟主角的双方,他们其实是一直保持着沟通,呈现于众人的都是互相可以接受的协议,不想搞到强加于人,闹到受欺压方直接掀桌子。这是都想将事情办成该有的态度。要说这一场会盟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只能说是没有周王室的代表在场。事实上,楚国去掉王号这么大的事情,周天子应该亲自到来的。结果非但周天子不在现场,连一个代表都没有,所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却是选择了噤声。那可不止是碍于晋国的强大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周王室自己不争气,搞到有心维护的人一想到周王室的不争气先感到丧气。更多的诸侯连自保都困难,他们就更没有闲心思去管周王室了。郤锜与子庚沟通完毕。随后,郤锜走到了平台的中间。大家看到郤锜站在平台中间,知道进入什么流程,皆是停止交谈注目过去。郤锜从楚武王擅自称王开始讲起,话题涉及到楚国认为实力足够强大,要求周天子给予升爵。要是晋国没有要取代周王室的心思,郤锜自然是应该极力的批判。比如说,即便有了何等的实力,君主不允,臣下不应该硬抢。可是,郤锜对于楚国为什么称王只是一语带过,尤其是批判并不强烈。这并不是子庚沟通的成果,完全是晋国内部经过很激烈的争论,楼令首次表态就是要对周王室取而代之,再有晋君周的点头,形成了内部的共识。达成这种共识的晋国君臣,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知,也就是楼令提出取代周王室绝不是只说说,乃是完全会付之行动的一件事情。这样一来,最为起码的事情就是几个卿位家族需要调整重心,一直为最终达成取代周王室而努力。范氏、荀氏和邯郸氏绝对是大大松了一口。因为晋国有了那样的目标,所有卿大夫一致认可,与达成盟约没有区别。存在那种盟约,他们也就有了共同的目标。某天晋国公室取代了周王室,在任晋君难道不应该论功行赏吗?届时他们这些最大的功臣,少不得裂土封侯啊!有了那样的前景,不是有生死大仇的话,怎么都该消停吧?所以,楼令直接讲出未来的目标之后,起码范氏和荀氏的危机感大半消除了。当听众的列国君臣原本以为郤锜的用词会很犀利,乃至于将楚国的尊严践踏到泥里面,没有想到只是就事论事,尤其是某些事件上的用词比较温和。齐君环大失所望地嘀咕道:“一点都不霸气啊。”“大概是不想激怒楚国君臣吧。”国书随口应道。高固则是说道:“很危险啊!”“哦?”齐君环好奇地问道:“什么危险,谁危险?”高固选择了沉默。还能是谁危险?肯定是周王室啊。同样是齐国的“守护”之一,高氏是姜姓的后裔,他们对待周王室的感情可以说比较复杂。另一家齐国的“守护”国氏,他们是仰仗周天子才获得这种特殊地位,比起高氏需要更加尽责。只不过,还是那一个问题,周王室自己不争气,外臣无外力可借,慢慢疏远是一定的事情。拿国氏来说,好些姬姓诸侯都不拿周天子当一回事,他们肯定也要跟着改换立场,更加的重视齐国的利益。郤锜说得差不多了。在那期间,楚国君臣全程保持沉默。没有反驳就是认下来,让列国君臣认清一个事实,最为起码就是楚国在当前无法抗衡晋国。等郤锜做结尾,只要求楚国去掉王号,没有提到让楚君重新效忠周天子,现场出现了哗然之声。“寡人无异议。”楚君招才不管谁哗然,他知道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对于现阶段的楚国来说不算事情太糟糕。晋君周扫了一眼出声的列国君臣,选择性进行了无视,开口说道:“那请楚君与寡人一同焚书?”会盟嘛,肯定会摆上一个巨鼎,书写会盟的内容进行焚烧,以示禀告上苍。楚君招很配合地站起来。只是去掉王号,没有要求楚国之君效忠于谁,等于楚国仍旧可以自成体系。这一点其实跟赵武主持的第二次“弭兵会盟”没有区别,也就是并未要求楚国重新效忠周天子。那是历史上的晋国没有实力压服楚国,还是晋国故意没有提出那种要求呢?知道历史上的晋悼公干了九合诸侯的事业,可以猜测晋国为什么不要求楚国重新效忠周天子了。,!同时,历史上的晋国并没有成功让楚国去掉王号。所以,这个历史版本的晋国起码做到让楚国去掉王号,算是在成就上超过原来的历史版本了。晋君周带着楚君招布下会盟台,一同前去焚烧祷告文。“楚国君臣的配合,令人意料不到啊!”士匄总觉得里面存在什么猫腻。中行偃闻言问道:“这样不好吗?”“我并没有觉得不好,只是……”士匄想了一下措词,继续说道:“只是他们略微争取就放弃纠缠拿回失地,这一点无比的不对劲。”中行偃说道:“我们知道楚国只是暂时认输,日后绝对会反扑。”所以说,那不能算是什么不对劲。士匄当然知道那一点,补充说明:“他们很笃定我们会跟诸侯离心离德。”“呵呵。”中行偃不是在冷笑,纯粹就是想笑。他笑了一小会,说道:“你看郤氏之主和楼氏之主在意吗?他们根本不在意。”在之前,士匄并未太过关注郤锜和楼令的态度,得到提示回过神来,闷声说道:“那接下来就是进行大扩张了。”在这一方面,范氏会比较吃亏。主要是范氏到现在都没有彻底解决狄人的迹象,从赤狄抢到的地盘安稳度极差,很难有余力进行扩张。“是啊,扩张。”中行偃近期就在思考荀氏应该在哪里扩张。如果是非要封地相连的话,荀氏其实没有太好的扩张方向。只是,当前大概也只有楼令不:()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