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一个公司经理还入不了他的眼,但经人介绍,得知马多礼是塞音老仙的表哥,那身份就不一样了。
按照蒙古这边的习俗,那起码就是个贵族。
两人在交接货物时碰过两次面,一起喝过酒,因此有了私交。之后马多礼经常让人送货的时候捎来口信,因为表面上鞑靼和瓦剌都是大明的臣属,为了避免外事纠纷,刘学勤命令塞国官方与蒙古人交往中不得留书信之类的证据。
但塞国方面的一些意思,还是通过这个渠道吹到了瓦剌领导层。
不得不说,元朝在汉地经营百年,这些蒙古贵族们对汉人文化多少是懂一些的。而且蒙古自古重商,把秃孛罗的话一下就引起了两位兄长的重视。
“这次战斗咱们败的很明显,弓箭不是火枪火炮的对手。明人的枪炮是哪里来的?塞国造的啊。”
“照我看,如今瓦剌有三条路可以走。”
把秃孛罗从烟盒里抽出一支香烟,太平赶紧过来用银制打火机给他点上,催促他快点说。
“其一,像兀良哈一样臣服大明,永远做人家的一条看门狗。”
“其二,向塞国臣服,成为人家的一个行省。”
“其三,表面臣服,实则与塞国搞贸易,学技术,事成之后,咱们未尝不能向西发展,搞个四万户卫拉特西征!”
前面说了,瓦剌部本身是蒙古小部落联盟(森林部落),“四万户卫拉特”乃是瓦剌部的前身的高光时刻。
而瓦剌部与汉人的交集由来已久,据《长春真人西游记》(丘处机着)所记载,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瓦剌部落里就有上千汉人工匠,(蒙古人打仗喜欢屠城,但不杀工匠)主要负责织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元朝时,朝廷又将大量汉人和手工业者迁到叶尼塞河上游的谦州(瓦剌部地盘),教瓦剌人学会了冶铁、农耕、手工业等各种技术。
有这个前因在,因此瓦剌接受塞国的工业化是大胆而又奔放的,毫无明人的扭捏和欲拒还迎。
三种前途,不用想也选第三个,草原上的雄鹰是不可能成为别人的笼中雀的。
说干就干,马哈木哥儿仨让人取来地图,很快,三个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停在一个地方:哈密。
哈密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可以说就是蒙古人和汉人、西亚波斯人交易的贸易枢纽。
瓦剌曾经也占领过哈密,但如今塞国人已经在哈密建城,就算没有城,现在也没人敢去摸塞国人的老虎屁股。
这段时期,塞国人与瓦剌的直接贸易并不多,大部分是通过中间商,被称为“买卖回回”的回族商人操办的。
这些人在中亚、西亚地区的各个国家都有亲戚,正是凭借独特的人际网络,在各国奔走自由。
“就在这儿吧!”
马哈木手指一点,在巴里坤草原最南边,距离哈密只有几十里。这里河流密布,牧草肥美,还有地下泉,坎儿井,是个建立贸易点的好地方。
塞音二十二年十一月,成都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一个蒙古使团,到了外交部的办公室,就吵吵着要上总山,要见塞音老仙,要贷款,要建城云云。
把塞国官员搞的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