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明军经安定门回京,朱棣意气风发,登极升殿,群臣上了【平胡表】,称贺以后散朝。
朱棣意犹未尽,四顾之下,才想起来给刘学勤下道诏书,这是老传统了。
“朕统帅社稷,南下西洋,北挫蒙胡,我大明幅员何止万里,远迈汉唐。”
“辽阳苦寒,杂夷聚族而居。今既已归顺,便是我大明子民,朕不忍其蒙昧,欲以王道教化。”
“彼国乃我兄弟之邦,素闻善操工事,与我携手并进,共谋辽阳,若能开发地利,贵国自取之。”
……
“钦此!”
大体意思就是辽阳这块地方需要战后重建,这地方都是些女真人,人傻钱多,速来。
朱高炽伸了伸脖子,看清楚圣旨内容,有些不满地说道:“爹,咱可没钱往东北投啊,那就是个无底洞。”
“我自有主张,你别管,横竖不让你掏一文钱就是!”
朱棣不以为意,让太监拿着圣旨去了。朱高炽惊讶道:“您又想跟塞音老仙薅羊毛?您老别忘了,咱家欠他们的贷款,还从没还过呢。”
“老子什么时候说要还钱了?”
朱棣霸气侧漏,一旁金豆子朱高煦插嘴道:“太子爷,你就是太老实了,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
所谓辽阳,是元朝传下来的地理概念,即辽阳行省。
包括后世的东三省加外东北,以及部分西伯利亚。
当初北元逃走后,明朝就对元朝官员进行招降,辽阳行省的平章刘益降服明朝,辽阳就算划入大明版图。
但问题和塞国在迪化是一样的,辽阳那边没有汉人,你要派流官去也坐不住。
洪武四年,朱元璋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后来朱棣又设置了奴儿干都司(继承了唐朝的黑水都督府)。
明朝在东北地区(以下代指辽阳)设立了几百个卫所,指挥使多是女真部落的首领。
这和西晋司马炎对鲜卑慕容氏的处理办法是一样的,说到底,还是农耕经济缺乏向外拓展的动力。
几千年来,汉人挥舞着锄头,把能看见的,能种的地几乎种遍了(安南是个例外,但也就差了一点儿)。
简言之,此时大明的实控线是长城以南,关外还是采取羁縻统治。
但如今大明国力强了许多,朱棣就想把东北地区纳入实际统治,可他老人家不想花钱,于是就把主意打到塞音老仙身上。
“要饭的又来了!”
传旨太监走后,刘学勤和段昌煦从大殿深处走了出来。段局长从秘书手里接过圣旨,忍不住损了一句。
“嘿嘿,这是好事呀,让城投建去,找大明工部对接。”
经营东北的构想在老仙心里酝酿了很多年了,自然早有成法。朱棣抛来橄榄枝,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捧场。
不久之后,由蜀道山投资公司总裁,王后段妙姐领衔。工业总局局长、城投建总经理、酒泉钢铁厂总经理,以及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大大小小的包工头,组成上百人的考察团,浩浩荡荡开到顺天府(北京)。
“还真有枣啊!”
金豆子朱高煦闻讯,都被他爹的魅力惊呆了。
大明对这事还是很重视的,由太子朱高炽领群臣接见使团,并与工部尚书宋礼负责商谈东北地区合作开发事宜。
“建城,当然是要建城!我国的棱堡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这些棱堡犹如钉子将地脉牢牢锁住,当可成就万年基业。”
“以这些棱堡为依托,或屯垦,或建设工厂,可以轻松招募明人充实地面,久而久之,就可将这些地区变为实实在在的汉家土地。”
大明方面其实毫无章程,但塞国人带来了解决方案。
当初哥萨克人就是靠建立据点(棱堡)一点点向西伯利亚扩张的,在有效的防御面前,蒙古骑兵根本毫无办法。
甚至到了清朝,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宁古塔章京海色率领千余八旗兵被俄国200人打败。虽然失败的原因有海色指挥适当,不全是战之罪,但这可是双方皆有火器的情况之下,足见棱堡的防御对骑兵简直近乎无解。
这样的方案大明方面自然无有不满,双方很快谈成,在东北地区共建一百座城池(棱堡),被称为“百城计划”。
一期建设十座城,由塞方出技术、资金,而且投资建设配套的水泥厂、钢铁厂等。
大明出什么呢?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