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和尚们的聚集地,还未踏入那片清净之地,便有若有若无的梵音丝丝缕缕传入耳中。
这梵音低沉而悠远,带着一种神秘的韵律,字字句句晦涩难懂,却又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深意,轻轻叩击着人心底最隐秘的角落。
“三藏”原指佛教的经典分类,“经藏”、“律藏”、“论藏”。
然而,在三藏上师这里,“三藏”却并非取义于此,而是有着独特的“藏己”、“藏人”、“藏爱”之解。
正如《黄帝阴符经》中言“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这其中的“藏”,便是被埋藏起来的宝藏。
“三藏”也是修行解脱之法,对应着小乘佛的三重境界。
常言道“菩萨修德,佛陀修性。”
“缘起性空”,当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像宝藏一般埋葬起来。
这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与过去的郑重道别,一次回归本性,涅盘重生的旅途。
佛说“身体是由四大假合组成的。”
所谓四大假合就是“地”、“水”、“火”、“风”。
地大坚固,水大湿润,火大温暖,风大流动,这四大元素聚合,便形成了我们的肉身。
一旦参透身体本为空幻,本心不随肉身消亡,便能达到觉悟后的第一重境——四大皆空。
此时,心中的迷雾渐散,如同拨开乌云见明月,得以开始消除累世业障,破除无明愚痴,踏上行善积德之路,进而迈入修德的第二重境“藏人”。
至于什么是藏爱?
在菩萨位中,有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这看似不同的称谓,实则都在阐释同一个道理,就像《道德经》中所说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看待百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视同仁,如同对待祭祀时的刍狗,不偏不倚,给予平等的慈悲与关爱。
当修行者悟透这三重境界,便算是小有所成,修得菩萨果位。
但佛法修行,知易行难,要真正参透这三重含义,修行者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得见光明,这也正是“三藏上师”四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随着伍德和乔南踏入这片宁静之地,那萦绕在耳边的梵音渐渐停歇。
盘腿坐在枯树下打坐的三藏上师,缓缓睁开双眼,动作轻柔而庄重,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一方宁静。
他缓缓起身,双手合十,面容祥和,轻声说道“阿弥陀佛,有劳施主了。”
“举手之劳,不必挂齿。”乔南语气谦和,言罢,便将手中准备好的食物递给随从的小和尚。
三藏上师微微点头示意,小和尚心领神会,立刻去安排众人的膳食斋饭。
其实,从乔南等人踏入此地的那一刻起,三藏上师便已看出他们身份不凡。
隐隐觉得他们或许与《法灭尽经》中提到的,拯救末法时代的未来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怀着这份预感,三藏上师开口说道“贫僧观施主面相,福泽深厚,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如龙游四海,未来必将威震天下。”
话音落下,他再次合十双掌,向着乔南深深鞠了一躬,神情恭敬而郑重。
站在一旁的伍德对此没有丝毫意外,毕竟,能够在荣耀日一举拿下十连赛的人,绝非等闲之辈。
这样的人物,能有机会见上一面,于常人而言,都是人生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