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个新的专题,叫‘母亲的青春’。”她说,“不只是记录她们作为母亲的爱,还要记录她们曾经的梦想、她们的青春、她们的故事。”
李然听后,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好。我们可以采访母亲们本人,或者由子女来讲述她们年轻时的故事。”
她们开始联系愿意分享母亲青春故事的人。第一位受访者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她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但她保留着母亲年轻时写下的日记。
“我妈年轻时特别爱读书。”老人拿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她写过很多文章,也写过小说,可惜那时候条件不允许,她只能把梦想埋在心底。”
春棠翻开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母亲年轻时的心事。她写自己在图书馆里偷偷抄录喜欢的诗句,写她第一次读到鲁迅时的震撼,写她对远方的渴望。
“我想去北京,去看看天安门,看看紫禁城。”她在某一页写道,“可我知道,我大概只能在厨房里写诗。”
春棠合上日记本,心里一阵酸楚。她问:“你母亲后来还写吗?”
老人点点头:“她没放弃过。她每天都会写一点,哪怕只是几句话。”
“她说,写作是她唯一的自由。”
**二百二十四**
采访结束后,春棠和李然走在回家的路上,夜色温柔,街道两旁的灯光像母亲们留在人间的目光。
“你知道吗?”李然忽然说,“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做这件事,不只是记录母亲的爱,也是在寻找她们曾经的自己。”
春棠点头:“是啊。我们总是习惯把母亲当作母亲,却忘了,她们也曾是少女,也曾有梦想。”
她们走进一家咖啡馆,点了两杯热可可,坐在窗边继续讨论新的专题。
“我们该怎么做?”李然问。
春棠想了想,说:“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母亲的梦想、母亲的青春、母亲的遗憾。”
“让子女来讲述,也邀请母亲们自己写下自己的故事。”
“让她们的声音,再次被听见。”
李然轻轻一笑:“好。那我们就从‘母亲的梦想’开始。”
**二百二十五**
几天后,她们开始整理新的采访资料,并在网站上发布了征集母亲青春故事的公告。
“我们想听你讲讲,你的母亲曾有过怎样的梦想?”
“她是否曾渴望远方?她是否曾有过自己的诗与远方?”
“她是否也曾是少女,也曾有青春?”
公告发布后,她们收到了许多来信。
“我妈妈年轻时想当一名舞蹈老师。”一位读者写道,“她会跳民族舞,还会弹钢琴。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她放弃了梦想,嫁给了我爸。”
“她现在每天做饭、打扫卫生,可我偶尔看见她一个人在客厅里跳舞,动作很轻,像是在回忆什么。”
“我才知道,她从未忘记过。”
另一位读者写道:“我妈妈年轻时喜欢写诗,她还出版过一本诗集。”
“她去世后,我在她床头发现了一本没写完的诗集,最后一页写着:‘希望我的女儿,能替我看看更大的世界。’”
春棠读着这些信,眼泪不知不觉地落下。她轻声说:“原来,母亲们从未放弃过梦想,只是把梦想藏进了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