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棠站在角落,听着她的声音,心里一阵酸楚。她想起自己母亲,也想起自己。
“我们只是记录,但我们记录下的,是她们一生的爱。”她轻声说。
李然站在她身旁,握住她的手:“是的。我们只是那个愿意记得的人。”
**一百八十七**
风轻轻吹过,文化馆门口的海棠树依旧挺立。春棠和李然坐在树下,翻开一本新的笔记本,封面写着:
《母亲的厨房》
春棠轻轻翻开第一页,写下:
“母亲的厨房,是最温柔的力量。她们不说话,但她们记得。她们沉默,但她们爱着。”
她合上笔记本,看向李然:“我们还要继续记录下去,对吗?”
李然点头:“是的。因为这个世界,需要有人记得。”
**一百八十八**
风雪中,海棠树依旧挺立,枝头挂着未化的雪,像母亲的白发,温柔而坚定。
春棠站在树下,望着满天的雪花,轻声说:“我们只是那个愿意记得的人。”
李然站在她身旁,握住她的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让别人记得。”
风轻轻吹过,海棠花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他们的誓言,轻轻鼓掌。
**一百八十九**
春棠和李然回到档案室,窗外下着细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屋内,一盏暖黄的灯照亮了桌上的笔记本和老照片。他们整理着这一季采访的资料,春棠一边翻阅一边轻声念着母亲们的文字,李然则在一旁认真地做着归类。
“你看这一段。”春棠指着一页泛黄的纸张,“她说:‘我不会写文章,也不会说话,但我能用我的手,为孩子们织出一个温暖的家。’”
李然点点头:“这些话,比任何文章都动人。”
春棠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的雨:“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帮到她们?还是说,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觉得她们需要被记录?”
李然放下手中的资料,认真地看着她:“我们不是在帮助,我们是在见证。她们的故事本就存在,只是没人愿意听。而我们,愿意听,也愿意讲。”
春棠沉默了一会儿,嘴角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是啊,我们愿意听。”
**一百九十**
那年秋天,文化馆再次举办“母亲的声音”主题展览,这一次,他们决定以“母亲的厨房”为主题,记录那些在灶台边默默付出的母亲。
展厅中央,摆放着一口老旧的铁锅,锅边已经有些锈迹斑斑。旁边是一张泛黄的菜谱,上面写满了歪歪扭扭的字迹,那是母亲亲手写的家常菜做法。
“我妈不会用手机,但她记得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每一道菜。”留言墙上,有一张纸条这样写道。
春棠站在那张留言前,心里一阵柔软。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是做她最爱吃的红烧肉,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她还记得,母亲总是把肉炖得软烂,说这样才容易消化。
展览中,有一段视频采访,是一位年过七旬的母亲,她站在自己家的厨房里,一边炒菜一边说:“我年轻的时候,总想着要学做各种菜,让孩子们吃得好一点。现在年纪大了,手有点抖,但只要孩子们回来,我还是愿意下厨。”
春棠看着她的笑容,心里一阵酸楚。她知道,这就是母亲的爱,不言不语,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