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你不擅长的事情吗?”
轩辕墨答得很认真:“生孩子就不太擅长。”
这个是真不擅长,而且任凭他有再多的天赋,这也是他无法学会的本事。
老天没给他安排这个功能。
晏九黎反应迟钝片刻,嘴角忍不住抽了抽,然后瞌睡全跑了。
她偏过头,难得没有再敌意满满,也没有冷言冷语,平静开口:“回西陵之后,你打算如何解释淮南王和静襄公主的死?”
“淮南王、晋王和长平侯三人图谋不轨,通敌叛国,跟齐国贤王签订不利于西陵的协议,被静襄公主不经意发现,长平侯为了灭口,亲手射杀了静襄公主。”
晏九黎沉默着,微微眯眼:“静襄公主倒成了冤死鬼。”
“当今皇帝是静襄公主的弟弟,淮南王和长平侯通敌密谋之事,是要抢夺她弟弟的皇位,静襄公主自然不会同意,所以被灭口也是合情合理。”
晏九黎淡哂:“不愧是西陵摄政王。”
这个解释听起来没什么破绽。
就算西陵大臣们有所怀疑,或者压根不信,他们也不可能到齐国来找证据。
至于其他国家对这件事如何看待。
反正众说纷纭,到时候多散布似是而非的消息出去,谁也不敢确定到底哪个才是真相。
至尊皇权之下。
真理永远掌握在掌权者手里。
想到这里,晏九黎忽然意识到,普通人若犯了错,可能牵连一家人,普通的权贵或者官员做错事,可能牵连全族。
而一国之君若是昏庸无能,牵连的就是整个国家。
权力容易让人迷失自己。
偏偏这天下没有人敢治一国之君的罪。
第218章登基
轩辕墨在长公主府待到初五。
初五晚上叫了大夫过来给晏九黎号脉,大夫说脉象正常,孩子在肚子里长得挺好,很健康,长公主的身体也很强健。
轩辕墨放下心,翌日初六回西陵。
而正月初六,齐国大臣也开始正式恢复早朝,晏九黎又要进入忙碌的朝堂,且这一次是以名正言顺的身份。
轩辕墨把麾下第一将军顾锦城留在边关坐镇——曾经的国师府大管家,长公主晏九黎的面首之一顾青衣。
顾青衣原名顾锦城,出身西陵武将世家,精通兵法谋略,是摄政王麾下第一将军。
他留在边关,足以震住边关将领。
轩辕墨然带秦红衣和周檀衣回了西陵。
至于还留在驿馆的使臣们会不会互相攀咬,暂时没人关心。
上朝之后,晏九黎宣布登基大典定在二月初六,征询大臣们的意见:“诸位若有觉得这个日子不妥的,可以提出来,并说出理由,本宫会斟酌考虑。”
禅位诏书已写。
皇帝决定退位,长公主早晚登基。
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谁会纠结一个登基大典的日子?
毫无意义。
裴丞相当众表态:“长公主决定就好,二月初六是个好日子,适合登基。”
贤王纵然心里再怎么不满,这个时候也没有胆量再去惹晏九黎不快,全程沉默,像个隐形人。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晏九黎忙于朝政大事,京外兵马扩大操练,接手逐渐到位的战马和兵器,正式开始训练一支三万人的铁骑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