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油,在我们乡下还是用柴火灶慢慢熬的,会比城里头这种做法更香。”诸慧英一边脱围裙,一边说道,“这个盖浇饭要是能加一点酸豆角就更开胃,或者是熬点肉酱也不错。”
宋明瑜心里一动:“诸大姐,这些你都会做吗?”
“乡下人人都会,别说酸豆角和肉酱,煎炒炸煮,我基本都会,我还会颠锅翻勺。”
诸慧英笑笑,“这些事儿都是天天做惯了的。”
其实话说到这里,宋明瑜已经对她很满意了,但还是有一点疑虑:“诸大姐,你看起来也不像是缺钱的样子,怎么想到来应聘我们家酸辣粉的厨师?”
诸慧英身上的衣服颜色并不鲜艳,但仔细看就能看出来价格一点不便宜,她手上甚至还戴了一只腕表。
这样的打扮,在1985年,非富即贵,光从但光看诸慧英的神态动作,却又不像是那些富太太。
和友谊商店的那些富贵花们相比,她说话朴素、直白,炒菜做饭的时候更是动作娴熟又麻利。
如果不看她身上的穿着打扮,这就是个普通家庭里的妇女。
这种截然相反的矛盾感,让宋明瑜很是好奇。
“抱歉,诸大姐,我并不是想打听你的情况,但是总店厨师这个岗位很重要,不仅仅是要厨艺好,而且也是我们的核心员工,我想要了解得更清楚一点。”
“没关系,你不问,我也会主动告诉你的。”
诸慧英坦然地望着宋明瑜的眼睛,“是,我的确不缺钱,但那些钱不是我的,而是我丈夫的——我想找一份能挣钱,能养活我自己的工作。”
第60章第60章双更合一
诸慧英给宋明瑜讲了一个故事。
“我老家在大巴山,那会儿我还懵懵懂懂的,家里我最小,小学毕业之后,我就去大队食堂当帮厨。”
人生的转折点,在一批来自南城的知青被分配到了她所在的大队上。
“你应该猜到了,我喜欢上了一个下乡来的知青。”
当时还是特殊时期,所有认识诸慧英的人,诸慧英的父母都觉得这男的和她并不般配,因为她家是三代贫农,但她爱的男人,家庭却有污点。
而且对方还是知青,如果哪天回城去,诸慧英不就成了弃妇了吗?
诸慧英也不想和对方分开。
所以回城的通知下来,为了爱情,她放弃了大队食堂这么个稳定的工作,跟着对方来到了南城,结为了夫妻。
“那时候,我总觉得生活无比美好。”
深爱她,甚至不惜为她和父母吵架的丈夫,尽管对她诸多不满意,却还是因为丈夫,对她让步的婆婆。
还有南城这个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在她这个来自大巴山的农村女人眼里,就像是童话一样不可思议。
然而两人的婚姻却渐渐出现了裂痕。
迎来新时代,丈夫在拨乱反正之后,因为学历和父母关系受到了领导赏识,前途无量。
诸慧英却因为是农村人,没有文凭,也适应不了城市生活,慢慢开始被婆家边缘化,婆婆不肯对她客气了,反而常常支使她干活。
诸慧英也愿意干活,她甚至是抢着干,来了客人,别人都在桌子上吃饭,她却只能躲在厨房里,脱了围裙守着灶台。
“或许是自卑吧,我那时候不敢出去,我是农村人,如果那些领导看到我会怎么想?家里的脸面往哪里放?”
诸慧英安慰自己,至少自己厨艺很好,这个是她能做的,不然她都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家里要怎么活下去。
丈夫回来得越来越少,不耐烦的时候越来越多,诸慧英在城里呆得时间再久也无法适应大城市的环境,他只觉得是她不肯努力。
面对训斥,她只能什么都不说,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
孩子落地以后,诸慧英再也忍受不了家里憋闷的氛围,她提出要外出上班。
丈夫却觉得她没事找事,坐到他那个位置上的谁家老婆不是在家当富太太,偏她要出去丢人现眼。
婆婆也嫌她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要她收心在家好好带孩子,说她“你又没学历,出去能做什么,扫大街人家也不会要你的呀。”
诸慧英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就这样,一晃几年过去。
儿子牙牙学语,成了全家的宠儿,她却悲凉地发现自己彻底没了容身之处。
她和丈夫唯一的话题就只剩下孩子。
然而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为丈夫的工作,他们不可能再生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