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也没有反驳。他知道,对方是在用法律的外衣,掩盖资本的贪婪。
轮到麻山方面发言时,林晓站起身,走到发言席前,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他的声音不大,却格外清晰,“我今天要讲的,不是合同,也不是投资,而是一个关于文化、关于传承、关于人民的故事。”
他缓缓翻开手中的材料,继续说道:“麻山木雕,不是文旅集团发明的,也不是他们投资出来的。它是我们麻山村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技艺,是我们用双手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文化瑰宝。”
“文旅集团的确在初期提供了资金支持,但那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点。”林晓语气坚定,“真正让麻山木雕焕发生命力的,是我们的村民,是他们的汗水、智慧和坚持。”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文旅集团的律师团队:“你们可以拿出合同,可以拿出投资记录,但你们拿不出麻山村民的血与泪。你们可以试图用法律来定义文化,但你们无法定义文化的灵魂。”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连文旅集团的律师也微微皱起了眉头。
林晓继续说道:“麻山的文化,不是谁投资了就能拥有的。它是属于麻山的,属于每一个为它付出努力的人。”
他合上材料,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各位。”
全场沉默了几秒,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听证会结束后,几位评委主动走过来,与林晓握手。
“林主任,”一位年长的评委感慨地说,“您说得很好。麻山的文化,确实不是谁都能拿走的。”
林晓只是淡淡一笑:“那是当然。”
回到麻山后,林晓继续他的日常工作。官司的后续还在进行中,但他知道,麻山已经赢得了最关键的一战。
几天后,央视的纪录片在黄金时段播出,标题是《麻山:文化的根》。片中,林晓接受采访的画面被放在了开头,他说的那句“麻山的文化,不是文旅集团的,而是麻山村民的”成为全片的核心。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烈讨论。许多网友纷纷留言支持麻山,认为文化不应被资本垄断,而应该由人民共同守护。
文旅集团那边也迅速做出了回应,但他们试图澄清的言论在舆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林晓站在村委会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远处的工坊灯火,心中一片宁静。
“林哥,”小雅走进来,轻声说,“纪录片的播放量已经破亿了。很多人都在问,麻山的文化能不能复制。”
林晓笑了笑:“文化不是产品,不能复制。但它可以传播,可以影响更多人。”
小雅看着他,眼中满是敬意:“林哥,你知道吗?在麻山,大家都把你当成英雄。”
林晓摇了摇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普通人。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带来远处工坊里传来的敲击声。
那是麻山的心跳。
也是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几天后,省知识产权局正式做出裁决:麻山木雕工艺的知识产权归属麻山村集体所有,文旅集团无权主张任何权利。
消息传来,麻山沸腾了。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在村委会门口,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
林晓站在人群中,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他知道,麻山的故事,还在继续。
而他,也会继续走下去。
因为麻山的未来,不在别人手里,而在他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