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漓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和比达班“结婚”了。这一夜的帐篷内,一切都仿佛浸没在一场朦胧的梦境里——火光摇曳,铜饰闪烁,比达班的目光深邃如湖,静静注视着他。两人对坐良久,言语不通,只靠眼神和指尖的触碰交流,仿佛整个世界都退隐,只剩下呼吸与心跳的回音。李漓一开始还在用手势解释、试图推拒这突如其来的亲密,但比达班的从容与帐篷外那低回的祈祷吟唱声,却渐渐剥去他的防备。
夜深时,他们并肩躺在兽皮毯上。铜香与甜草的气息在帐篷中弥漫,肌肤贴着肌肤,温热中透着一种原始而无言的联结。他在迷糊中几次睁眼,又几次沉入梦中,心中仿佛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这是宿命,还是误会?
天色微亮,晨雾尚未散尽。李漓揉着眼睛醒来,只觉腰酸背痛,仿佛昨夜梦里走了三千里路。他转头一看——比达班半倚在兽皮上,长发散乱,像是夜色未褪的残影;脸上的红黑彩纹已在晨光中淡去,只剩几分少女的宁静与柔和。
李漓喉咙发干,喃喃道:“这……这到底算什么?昨晚那一出,不会真的就是……”
比达班只是浅浅一笑,轻声不语。她拿起一件缀满铜珠的鹿皮袍,俯身替他披上。动作柔缓却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笃定,仿佛在无声宣告:你,已经是我们的一分子了。
李漓正欲再问,帐篷帘子却忽地被掀开,外面立刻涌来一排张满皱纹的笑脸。长老们早已等候在外,像是在守着一场祖灵启示后的新生。他们举着烟斗,口中吟唱着祝福的古调,一名老者郑重其事地将一根嵌有羽毛与铜片的骨杖塞进他手中——那是老首领的遗物,象征部族最高权威的传承。
凯阿瑟站在一旁,神情一如既往地平静,轻描淡写地说道:
“你现在是比达班的丈夫,也是这个部落的新酋长。他们认为你是老首领托付之人,是祖灵显兆的应许者,你击退敌人,还带来了铁器,在危难之际拯救了族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命定的福音。”
“酋……酋长?!”李漓顿时瞪大眼睛,嗓音都变了调,“开什么玩笑?我连他们的语言都不会说!”
“首领不需要会说本地话,我可以给你做翻译!”凯阿瑟眨了眨眼,“他们只要你能站在那里,别逃跑就行。”
这时,帐篷外传来一阵调笑的女声。
“哟,恭喜你啊——”蓓赫纳兹倚在门口的木桩上,双手抱胸,笑得别有意味,“震旦皇帝的后裔,沙陀人的族长,安托利亚的摄政大人、雅法总督、托尔托萨的守护者、小基捷日的守护者、塞尔柱郡主的驸马,现在又多了个头衔:新世界某角落的酋长老爷。”蓓赫纳兹故意顿了顿,眼神一挑,似笑非笑:“真没想到,你竟然打算安家落户,生根发芽。”
李漓尚未回话,孩子们已经哄笑着冲过来,将蓝莓、花瓣和彩叶撒向他,口中唱着“祖灵的婿”。妇女们端来热腾腾的野米粥与熏鱼,一边递上食物一边用手指点着他窃窃私语,满眼都是祝福与期待。长老们继续围着他,拍肩、点头、咧嘴笑——那热情几乎能将人淹没。
李漓机械地微笑、点头、握手,笑容僵硬得快要裂开,心中却直打鼓:“酋长?这……大概只是个礼仪称号吧?只是种部落风俗……对吧?一定是……吧?”
清晨的阳光洒在吉奇加米湖上,如一层金色的薄纱,笼罩着广袤的湖面。湖水清澈而宁静,波澜不兴,仅有轻柔的涟漪从岸边扩散开来,反射着初升的太阳光芒,仿佛大地之灵在苏醒。雾气尚未完全散去,在湖滨的高地上萦绕,混杂着潮湿的泥土味、松脂的清香和淡淡的铜锈气息。纳加吉瓦纳昂部落的人们纷纷走出他们的威格瓦姆帐篷——这些帐篷用柔韧的桦树皮搭建而成,拱形屋顶如倒扣的独木舟,边缘以兽筋和树枝固定,烟囱孔中仍残留着昨夜的余烬。空气中弥漫着昨晚婚礼盛宴的余香:烤鹿肉的焦香、野米粥的甜腻,以及枫糖酒的淡淡酒气,但很快就被晨风吹散,取而代之的是部落日常劳作的节奏。
奥吉布瓦人的生产生活深受季节和自然的影响。这是一个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半游猎社会,他们的氏族系统将人们分为鹤氏族、熊氏族、鱼氏族等,每个氏族负责不同的职责:鹤氏族往往领导外交与和平事务,熊氏族守护医药与狩猎知识,鱼氏族则精于捕鱼与水上航行。深秋时节,正是他们为严冬做准备的关键期,整个部落如一个高效的有机体,围绕湖泊、森林和河流展开劳作。阳光渐强,人们的脚步在落叶铺就的地面上沙沙作响,孩子们光着脚丫奔跑,捡拾散落的铜片或贝壳,幻想着那是祖灵的赠礼。妇女们率先行动,她们披着鹿皮袍,头发以铜针或兽骨梳成整齐的辫子,脸上绘着象征氏族的简单图腾——螺旋线代表生命循环,黑红条纹象征力量与血缘。
湖边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已将独木舟推入浅湾,这些舟身用桦树皮和松脂密封,舟体轻盈却坚韧,能在吉奇加米湖的广阔水域上自由航行。他们手持鱼叉和兽筋编织的渔网,涉水而行,阳光洒在湖面上,映照出水下银鱼的闪烁身影。捕鱼是奥吉布瓦人日常生产的重心:在11世纪,他们使用骨制鱼钩,辅以铜尖鱼叉,瞄准湖中的白鱼、鳟鱼和鲟鱼。一名鹤氏族的猎手站在舟首,低声吟唱祈求湖灵的歌谣:“吉奇加米,赐予我们你的丰饶,让鱼群如落叶般聚集。”随着他的鱼叉猛地刺入水面,一条肥美的白鱼被叉起,鳞片在阳光下如铜片般闪耀。旁边的年轻人则撒开渔网,网眼由兽筋和植物纤维编成,网中很快便挣扎着几尾鱼,他们迅速用石刀剖开鱼腹,取出内脏,准备带回岸边熏制——熏鱼是过冬的重要食物,能保存数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远处,森林边缘的妇女们忙碌着采集和加工。深秋是收获野米的季节,这种湖滨生长的水生谷物是奥吉布瓦人饮食的核心,被视为祖灵的恩赐。她们乘坐小型独木舟,划向浅湾的野米田,用木棍轻轻敲打稻秆,让成熟的谷粒落入舟中,避免损坏植株以确保来年的丰收。岸上,一群熊氏族的妇女围坐火堆,用石杵捣碎野米,动作节奏而有力,口中低唱古老的歌谣赞美大地母亲:“米粒如星星,落入我们的篮中,养育我们的孩子。”她们还将野米与蓝莓干混合,制成便携的食物饼,或煮成粥,分发给劳作中的族人。另一边,几名妇女用石刀刮削鹿皮,准备制作冬衣:鹿皮被浸泡在湖水中软化,然后拉紧晾干,缝合时用兽筋线和骨针,边缘缀上铜珠或贝壳,既实用又象征庇佑。
狩猎小队也已出发,深入枫林和针叶林的幽深腹地。男人们身披兽皮绑腿,手持骨矛和石斧,脸上绘着战斗图腾——黑线如蟒蛇缠绕,象征祖灵的守护。他们追踪鹿群的足迹,鹿是重要的肉食来源,在11世纪的奥吉布瓦社会,狩猎不仅是获取食物,还是一种精神仪式:猎手们会祈祷鹿灵的宽恕,承诺不浪费任何部分。骨头制成工具,皮毛做衣,肉则分割后带回部落熏烤或煮汤。偶尔,他们会设置陷阱捕兔或小兽,使用兽筋绳和枝条编成的网兜,效率虽不如铁器,但凭借对森林的熟悉,常有丰收。
在部落中央的高地上,长老们监督着铜的加工。这片大陆的铜矿脉丰富,奥吉布瓦人是早期的铜匠,他们从湖滨矿脉采集原铜,用石锤敲打成薄片或工具——鱼钩、针、饰物。铜被视为神圣的金属,象征力量与好运,一名鱼氏族的长老蹲在火堆旁,用木棍搅拌熔化的铜液,浇铸成护身符,分发给新婚的夫妇或年轻的猎手。孩子们围观学习,偶尔帮忙捡拾散落的铜屑,幻想着自己未来能成为伟大的铜匠。
整个部落的生产场景如一幅活生生的画卷:阳光下,湖水拍岸,舟影点点;林间,脚步沙沙,歌声回荡;火堆旁,烟雾缭绕,香气四溢。这不是单纯的劳作,而是与自然的和谐共舞——每一次捕鱼、采集、狩猎,都伴随着对祖灵的敬畏与感恩。在这个时代,奥吉布瓦人尚未完全转向定居农业,虽有些氏族开始尝试种植玉米和南瓜,他们的生活流动而适应,准备迎接漫长的冬天。李漓站在高地上,看着这一切,稀里糊涂地握着骨杖,心想:“我这酋长,当得可真莫名其妙……但这湖,这些人,似乎也不坏。”比达班走来,递给他一碗野米粥,眼神中已多了一丝妻子的温柔,他尴尬地笑了笑,接过碗,融入这古老而生机勃勃的晨光中。
李漓的思绪飘向了种植。他回想凯阿瑟之前的话:在东南方,易洛魁人是这片大陆上最早的农耕高手之一。他们不只是猎手和战士,还掌握着一种巧妙的种植技艺——被称为“三姐妹”的作物组合:玉米、南瓜和豆子。易洛魁人的农业生产技术,能让他们的土地产出丰富的食物,帮助易洛魁人维持大型村落和氏族社会。相比之下,奥吉布瓦人更多依赖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米,他们的农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仅在某些氏族中零星尝试种植玉米或南瓜。但李漓心想,如果能从易洛魁人那里学来这门技艺,或许能让纳加吉瓦纳昂部落在湖滨高地开辟田地,缓解冬日的食物短缺,甚至扩张势力。
这个念头让他猛然想起那些被俘的易洛魁人——那场林间战斗后,十余名投降者被绑缚带回部落,作为战利品和潜在的劳动力。他转头看向凯阿瑟,她正靠在独木舟边,闲散地磨着一把铁箭头。“凯阿瑟,问问比达班,那些易洛魁人在哪里关着?”李漓低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凯阿瑟挑了挑眉,嘴角浮起一丝玩味的笑意:“酋长大人,你这是要审俘虏了?行,我帮你问。”她走近比达班,用混合着德纳语和奥吉布瓦语的生涩口音交流了几句。比达班点点头,眼神如湖水般平静,却带着一丝警惕。比达班示意李漓跟上,两人一同向部落边缘走去,身后是凯阿瑟好奇的脚步声。蓓赫纳兹急匆匆地追了上去。
李漓跟着比达班穿过林间小径,绕过几座威格瓦姆帐篷,来到一片隐秘的低洼地。这里远离湖岸高地,被倒伏的朽木与灌木围成天然屏障,空气潮湿,混杂着腐叶的酸味、野兽粪便的臭气,还有一丝血腥与腐肉的霉腐,令人皱眉。
眼前是一个粗糙的围栏——用树枝和兽筋编成,围出一个不规则的圆圈,高及肩膀,勉强可容二十余人。这不像囚笼,更像畜栏。栏内除了一头受伤的野牛,便是十二名易洛魁战俘,其中就包括那名倔强的女首领。她们的脚踝被兽筋串缚,紧勒皮肉,勒痕已见红肿,有的地方干裂流血。他们大多席地而坐,神情警觉而疲惫,身上仍穿着兽皮和绑腿,脸上的战彩早被汗水、尘土和泪痕冲刷殆尽,只留下斑驳的痕迹,如同风雨后剥落的涂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