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袁绍自然没工夫搭理圣驾,其他诸侯要么就是太远,要么就是没有实力,也都是听召不听宣。诸侯中唯有孙策极力响应,并且准备派兵袭击徐州。”
陈宫闻言也是暗道一声不好,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诸侯之中,他最不愿意的就是让孙策搅和这趟浑水。
他本来困守淮南,已经是无力扩张。
可是这个圣旨却给了他最好的机会。
他有了圣旨,完全可以用圣旨来正大光明的占领徐州的土地,尤其是江东。
现在江东明面上还是徐州的地盘,孙策有了圣旨之后,他就可以奉诏讨贼,将江东重新纳入麾下。
徐庶见陈宫愁眉不展,自然也是猜出了陈宫所担心之事:
“将军,若是担心江东,大可以让刘晔派出楼船,日夜封锁长江,再让张辽将军带一支偏师去江东,这样就可以赶在孙策之前,将江东吞入麾下了。”
陈宫闻言也是点了点头,如今汝南的楼船确实是天下一绝,只要派楼船截断长江水道,孙策肯定入不了江东。
即便是有些许漏网之鱼,也不可能是张辽的对手。
诸葛亮又继续补充道:
“将军,既然这才陛下是被白波军袭扰,那我们这次大破徐州军便也是一大功绩,何不将此事禀明圣上,再求一些赏赐?”
陈宫虽然不对这些赏赐抱有多大的希望,但是小皇帝封的官位还是实打实的。
尤其是他的这些幕僚,就对鲁肃获赏之事垂涎不已,毕竟这都是光耀祖宗之事。
于是由陈宫口述,诸葛亮起笔的一封捷报就此形成。
“伏闻圣上谯县蒙尘,臣殚精竭虑,日夜忧思,终于在追击贼人二百里之后,在夏丘大破白波贼。
此战歼灭白波贼一万人,俘获被贼裹挟的民众五万人,白波贼此役几乎全军覆没。
荡寇将军张辽亲率泰山军一万人半道截击,与贼血战,重伤敌酋杨奉。
泰山士人徐庶,料敌先机,成功捕获白波军行踪,并在夏丘率军与贼人血战,斩首一千,俘虏两千。
此战我泰山军与敌军肉搏,战损严重,士气几经溃灭。不过余感念圣上隆恩,欲百死报国,不日我军必亲自前往徐州,为陛下雪耻!”
此战报可谓是春秋笔法,避重就轻,也不写白波军为什么会去袭击圣驾,反倒是把击败白波军的过程大书特书。
便是文人徐庶,也被描述的亲自上战场,可见战争的惨烈程度。
更加上诸葛亮妙笔生花,在陈宫口述的基础上加以修改,重点突出泰山军是为了替圣上雪耻,才在没有准备的时候,和白波贼打了个遭遇战。
本来陈宫着重是说明战损,并顺势为张辽、徐庶要点好处。
结果诸葛亮又恬不知耻的发动想象力,把徐庶怎么亲冒弹矢也写了上去,更是把他们怎么料敌于千里之外之外也着重描写。
本来诸葛亮是后来投靠,讲道理并不清楚伏击白波军是怎么回事,但是为了圣上赏赐的官位,他还是不得不厚颜无耻地为徐庶争取一把。
言辞之间的溢美之词,连徐庶本人见了,都是面红耳赤。
而后这份捷报连同缴获的破铜烂铁,一股脑的全送去了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