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站在他们身后,笑道:“未来,会更好。”
风雪依旧,但他们已不再畏惧。
因为他们知道,命运已灭,而他们,便是新的秩序的缔造者。
雪落无声,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三人并肩而立的身影。
命运终结,新的时代,悄然开启。
然而,真正的变革,远比想象中更为艰难。
京城的秩序虽已恢复,但各地的动荡仍未平息。旧贵族不甘权力旁落,暗中勾结,试图恢复旧制;而新兴的士人阶层则希望借助新政扩大自身影响力,甚至有人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煽动百姓反抗朝廷。
朝堂之上,太后与老臣们对裴景之三人既依赖又戒备。他们虽认可新政的成效,却始终不愿真正放权。裴景之深知,若不能彻底打破旧有的权力结构,新政终将流于形式。
“我们不能只做改革的推动者,更要成为制度的守护者。”裴景之在一次密议中对温轻语与无名说道。
温轻语点头:“可若我们站得太前,便会成为众矢之的。”
无名冷笑道:“那就让他们以为,我们只是工具。”
三人商议良久,最终决定采取“渐进式”改革,先在地方设立“自治议会”,由百姓选举代表参与地方治理,再逐步推广至全国。同时,他们推动“文官考试”制度,以才取人,削弱世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这一系列举措,虽在朝堂上引发争议,却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新政,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然而,暗流也在涌动。
某夜,裴景之在书房批阅奏章时,收到一封密信。
“裴大人,速离京城。有人欲对你不利。”
落款无名。
裴景之凝视信纸良久,心中已有猜测。他并未声张,而是将信藏起,继续处理政务。
翌日,他照常入宫议事,仿佛一切如常。
朝堂上,一位老臣突然起身,厉声道:“裴景之,你以异端之术蛊惑朝廷,妄图动摇祖制,实为大逆不道!”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太后眉头紧锁,却未立刻表态。
裴景之神色平静,拱手道:“老大人所言,不知所指何事?”
那老臣怒道:“你设立自治议会,废除世袭官职,甚至鼓励百姓议论朝政,这不是动摇祖制,是什么?”
“若祖制已不合时宜,为何不能改?”裴景之反问。
“你这是狡辩!”老臣拍案而起,“朝廷岂能任由你胡作非为?”
“若我所做之事,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长治久安,又何来胡作非为一说?”裴景之语气不卑不亢。
太后沉吟片刻,终是开口:“裴大人所言,亦有道理。然改革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她虽未责罚裴景之,却也未完全支持他。
朝堂之争,暂告一段落。
但裴景之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