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三百六十五章 朱棡 奏事的艺术(第2页)

第两千三百六十五章 朱棡 奏事的艺术(第2页)

赵烈趁势而上,命人在福建设立“义学义田”,由地方士绅捐田,收益用于义学运作,既减轻朝廷负担,又让士绅感受到新政带来的利益。

“新政非为夺权,而是为共治。”赵烈在福建府衙中对士绅们说道,“若士绅愿助,义学便是你们的助力;若士绅阻之,义学亦不会因此而止。”

此言一出,福建士绅多有动容,纷纷表态支持义学。

江南、江西、安徽、福建四地义学推广渐入佳境,朱承志却并未松懈。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义学虽已立,但若无制度保障,终难长久。”朱承志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我们必须设立‘义学法’,将义学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大明根本制度之一。”

王守仁道:“属下以为,可仿照《国子监条例》,制定《义学条例》,明确义学设立、管理、教师任免、学生选拔等制度。”

赵烈补充道:“同时,应设立‘义学御史’,由都察院直接管辖,监督各地义学运行,防止腐败与士绅干预。”

朱承志点头:“此事我已奏请朝廷,朱瞻基殿下亦表示支持。若能通过,义学便可真正成为大明吏治改革的基石。”

数日后,朱瞻基在朝会上正式提出《义学条例》草案,并请求朱棣批准。

“义学乃新政之根基,若无制度保障,终难长久。”朱瞻基在朝会上说道,“臣请陛下恩准,设立《义学条例》,将义学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大明根本制度之一。”

朱棣沉思片刻,缓缓道:“朕允你所请,但须慎之又慎,不可操之过急。”

朱瞻基躬身行礼:“臣谨遵圣命。”

《义学条例》正式颁布后,义学制度得以稳固。各地义学开始统一管理,教师有编制,学生有出路,士绅有利益,朝廷有人才。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朱承志站在杭州义学书院的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学子们,心中感慨万千。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他知道,这条通往大明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而他,将与万千学子一同,踏步前行。

朱承志深知,义学虽已初具规模,但若要真正成为大明根基,还需在制度、人才、财政三方面稳固根基。他与王守仁、赵烈三人商议后,决定设立“义学总署”,统管江南义学事务,同时在江西、安徽、福建三地设立分署,由王守仁亲自负责江西事务,赵烈则统筹安徽与福建两地,确保义学推广有序进行。

“义学总署不可只是个虚设,必须有实权。”朱承志道,“我已奏请朝廷,设立‘义学提举’一职,直属翰林院,由我亲任,统管全国义学事务。”

王守仁道:“如此一来,义学便不再只是地方之事,而是朝廷之事。士绅若想干预,也需三思而后行。”

赵烈笑道:“属下已命各地士绅不得擅自干涉义学教务,违者可依《大明律》治罪。”

朱承志点头:“士绅若愿助义学,自当欢迎;若以权势压人,便不可姑息。”

与此同时,义学书院也已正式成立。书院选址于杭州西湖畔,环境清幽,便于学子静心学习。首批招生三百人,皆为各地义学选拔出的优秀学子,他们将接受为期三年的系统教育,涵盖经史子集、律法、算术、农政、水利等实务课程。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背书的儒生,而是真正能治理一方的干吏。”朱承志在书院开学典礼上说道,“义学书院,便是你们的起点。三年后,你们将奔赴各地,成为新政的中坚。”

书院首任山长由王守仁亲自担任,副山长则是赵烈推荐的一位老儒??张廷玉。张廷玉虽出身寒门,却博学多才,曾在乡试中屡试不第,后潜心治学,声望极高。他见义学书院广纳贤才,欣然接受任命。

“书院之设,实为大明之幸。”张廷玉在开学典礼上说道,“寒门子弟,终有一条通天之路。”

义学书院的设立,迅速引起朝野关注。不少士绅开始重新审视义学,不再将其视为寒门子弟的“救济学堂”,而是看作一条通向仕途的新路径。一些有远见的士绅,甚至主动将自家子弟送往义学书院学习,希望他们能在新政中谋得一席之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