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官在唐朝是什么概念?拥有实权的最高品级,像李林甫、杨国忠等宰相都是高力士极力引荐的,安禄山也是因高力士的引荐升官发财。
咳咳,不光是奸臣,高力士还引荐了杨慎矜、高仙芝等还算能看的人才。
李白有志报国,想要当官,不与高力士搞好关系,反倒折辱高力士,也是一股清流了,值得敬佩。
正如陶渊明所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天幕这么说,等于是将李白和李林甫、杨国忠等为了升官讨好宦官的这类人划分开来。
【高力士是好人吗?从他引荐了一大堆奸臣来看,怎么都说不上是好人,更何况他还家财万贯,坐拥京都一半的房产,财力堪比清朝著名的贪官和珅。
只能说他忠心,忠于皇帝。
既然不是好人,没有高尚的情操,那就不会放过得罪他的李白。
李白能在得罪了高力士之后还留有命在,盖因其过人的才华实在是让李隆基欣赏,有傲气的资本。
高力士并不是专门引荐奸臣的。
试想一下,李白若是和高力士的关系好,得高力士引荐,不说像李林甫、杨国忠那样当上宰相,至少也该是一方刺史,官途顺畅,不至于落得个赐金放还的结局。】
李白:“……”让他讨好高力士?这官不当也罢。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李白的朋友是高适、孟浩然、杜甫、王昌龄、贺知章等饱学之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
天幕上依次出现了高适、孟浩然、杜甫、王昌龄、贺知章等人的诗文名句。
天幕下的众人再次大饱眼福。
唐朝之后李白的狂热粉自惭形秽,想和李白结交,先问问自己,诗词歌赋写的怎么样?能不能入李白的眼?
或者,像吴筠那样成为知名道士。
【高力士还真入不了李白的眼,让李白折节下交是不可能的。
唐朝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当官的途径主要还是靠有权有势的人引荐,考试的成绩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唐朝,进士是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学子,而不是我们熟知的经过府试、乡试、会试层层选拔的有功名之人。
进士科考试是在中央。
想参加这样的考试,就得得到地方的推荐,举送入京。被举送的人称为举人,举人参加进士科考试就叫进士,参加秀才科考试就叫秀才。以此类推,参加明经科考试的可能就叫明经吧。
而想要高中,过人的才学都是其次,主要是靠当时的名人向主考官推荐、夸赞,才能有希望。
隋唐的科举制并非是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以说是九品中正制到真正用成绩说话的科举制的过渡。
如此说来,也就能够理解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而是写那么多的“干谒诗”。李白是宰相的孙婿不假,但这个宰相是个过气的宰相,不能左右当朝的科举。
他的诗,要得到当朝有名声的人推荐、赞誉,才有希望及第。
看《上李邕》,李白写的“干谒诗”够狂,结局自然是自荐失败,得不到名人的推荐,即便是参加了科举,也是落榜的结果。】
天幕上出现了李白的另一首干谒诗《与韩荆州书》,文辞和《上李邕》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句题外话,唐朝的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目。
秀才科要求高,明经科是考四书五经,进士科主要是考诗赋,现代人如果参加唐朝的科举,大概选择明算才有希望录取,还得是数学成绩好,高数高分通过的学霸才行。
算盘东汉时期就有,了解过就知道算盘不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还能开方程解函数,如果只有中学的数学水平,即便是考明算,也铁定落榜。】
天幕下的众人:“高数?”
【有一种说法,李白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而是因为出身商户,不能参加科举。
我们来看唐朝科考的生源:一类是在州学、县学读书,成绩优异的人被推举入京;另一类是州县的社会考生,以自荐的形式参加考试,成绩优异的人被推举入京。
这两类都有一个前提,得是士农工商中的士农子弟、三代内家世清白且不在守孝期间、未在衙门担任小吏的人。
李白出身商户没有明确的史料作为依据,只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猜测。
这种猜测合理又不合理。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是选拔官员。科举将商户排除在外,那么其他的当官途径,会把商户收纳在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