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出发前等了朋友许久,没有等到,等来了燕太子丹的怀疑。或许荆轲也知道等不到朋友了,所以燕太子丹一催促,他就骂骂咧咧地出发了。
这场刺杀无疑是以失败告终。】
天幕下的众人想到,秦始皇的社交不太行,没有一个过命的兄弟替他卖命。
图穷匕见,荆轲将匕首藏在地图里,躲过了搜查,得以带匕首进入大殿,但是其他人都没有武器啊,救嬴政还没有重要到豁出命去救的地步。
【嬴政回国四年后,嬴子楚驾崩,年仅十三岁,周岁才十二岁的嬴政即位,成了秦国的王。
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占据了巴蜀,汉中,宛县,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很像啊。
这不就是诸葛亮的理想开局吗?甚至连进攻宛城都省去了。
自从秦昭襄王时期的李冰修建都江堰,巴蜀这一带就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土。】
说到底,华夏是农业大国。
天幕上出现了农民在地里耕作,农作物欣欣向荣的景象。
秦孝公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农桑。
丞相诸葛亮:“……”秦朝是先占据了北方,后占据的巴蜀,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确实是农业的发展使秦国强大起来。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中写到:“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开始,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合纵连横,秦昭襄王任用白起为将军灭亡东周,采用远交近攻的政策。
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短,没有较大的建树,但也没有惹出乱子,至少没有用十二道金牌将蒙骜召回。
蒙恬、蒙毅的祖父蒙骜在秦昭襄王时期攻打韩、赵、魏,占领数十座城。
到了秦始皇初继位的时候,因为年幼,是丞相吕不韦执政,国家还在有条不紊的自行运转。作战方面:蒙骜攻打韩、赵、魏,占领十余座城。
民生方面:修建郑国渠,使关中地区也成为像蜀中那样的沃野之土。】
天幕下的众人原本对秦朝的事不感兴趣,因为秦朝在他们所处时代的前面,秦朝的事基本上都是他们所熟知的,但是现在个个都竖起耳朵来听。
天幕异像是后人弄出来的神迹,在盘点秦朝的时候时不时的就会涉及一些秦朝之后的事情。
这就和他们有关了。
毕竟谁都想在祖龙面前长脸,不想在祖龙面前丢人。看了胡亥的笑话,很开心。但是后世子孙像胡亥这样,可就不怎么美妙了。
唐太宗李世民疑惑:“天幕提及的十二道金牌是有什么典故吗?”
他询问一旁站着的大儒:“杜爱卿,你可知道?”
杜如晦摇头:“大概是后世哪个昏君所为吧。”
纵他喜欢文史,对这方面颇为了解,也没有听过这一典故。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一路打胜仗的将领,这皇帝得有多昏庸啊。
李世民的心情不怎么美妙了。
唐朝之后还有朝代,那他大唐就肯定有一个是亡国之君。这昏君可不要是他大唐的,十大败家皇帝里有有李隆基已经够够的了,可不要再添新成员了。
南宋的皇帝们:“……”
宋高宗赵构:“……”直接报他的年号得了。
宋孝宗赵昚不由得在心中埋怨养父宋高宗赵构,好歹留岳飞一条命啊,搞得他无人可用。空有收复失地的心,却没有能够收复失地的将领。
辛弃疾是不错,有霍去病的才能。
可是辛弃疾生在金国,长在金国,他敢放心地用吗?不敢。
【秦始皇初继位的时候,因为年幼,没有亲政,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吕不韦,尊称吕不韦为仲父。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是因为管仲的名字里带仲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是丞相、齐桓公仲父,诸葛亮是丞相,阿斗相父;乐毅是上将军,军事家,诸葛亮位居武庙之首,军事家。
齐桓公和燕昭王都只是诸侯王,还有其他实力相当的国家。
蜀汉也不是大一统的王朝。
简直是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