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除了周长和面积,还能测量体积,是不是看着平日用不上,但是对你喜欢的农学也有用?一块地多大,需要用多少种子,你用眼睛看是估算不出来的,就需要测量了。”
六阿哥听得两眼亮晶晶的,点着小脑袋道:“额娘说得对,算数好像能在农学上用,那我得跟着五哥一起去学一学才行。”
不然以后需要用上各种农学机械的时候,他却不懂几何,没能把机械用在最适合的位置,那就不妥了。
一块地要用多少种子才合适,估摸的面积不够清楚,种子可能多了可能少了,那就不好了。
六阿哥又继续问道:“那么四书五经呢,会对农学有用吗?”
郭珍珠微微一笑道:“农学大多是老农口述让人记下的,看着都是大白话。因为很多人觉得种地就是靠天吃饭,其实里头有很多规律。”
“老农读书少,心里可能明白,却说不出来。记录的人不会种地,只会把老农说过的话写下来,再多却不会了。”
六阿哥听得眼睛更亮了,点头道:“那我好好读书的话,以后要写个农学的书,就能写得更仔细和明白了。后世其他人见了,也能参考一二。”
郭珍珠听见后就笑道:“何必以后,你写出这本书来,看过的人就能知道怎么种不同的作物。老农自己会说,不会写,只能口口相传。”
“但是你也明白,口口相传没有用纸笔记录那么详细和精准,传着传着可能就变成别的东西,有了差错。”
六阿哥连连点头道:“确实是这样,哪怕只是简单传话,多传几个人,可能就会出现变化。”
毕竟人又不可能每个都过耳不忘,听过后可能忘掉一点点,传得多了,掉的就越多,最后就会变得含混不清了。
农学这种事是不可能马虎的,少一点那就要出大差错了。
明明该是春天下种,初春和晚春却不一样。
当初皇帝让江南当地的官员种御稻,就是没弄清楚时令,第二茬晚下种了,叫后边的御稻收获就差了很多。
时间那么短,还不是口口相传,当地就能弄错时间,更别提是光靠上一辈教导,后辈不弄错才怪。
郭珍珠见他想明白了,笑着看了过去:“这下知道为何皇上让你好好读书,他也是个爱种地的人,御稻米能种出来,除了去跟老农请教之外,很多也是从农学书上摸索出来的。”
“如果有人把农学的书写得更详细精准,就不需要多费时间摸索,种地也变得更简单容易上手了。”
六阿哥煞有其事点头道:“额娘说得对,皇阿玛这么厉害,也是因为读书多。种地也是一门学问,得多学才行。”
“额娘放心,我以后会好好听课,好好读书,长大后努力写一本最好的农学书,然后流芳百世!”
郭珍珠笑眯眯道:“有志气,那我就等着你写的书了。到时候我叫人买下一座大书坊,给你的书印得漂漂亮亮的!”
她琢磨着宋代的时候就有活字印刷了,但是到这时候用起来还没特别多。
要是买个书坊,是不是能做活字印刷机,但是印刷机怎么做来着?
算了,郭珍珠想不明白的事,打算后边交给五阿哥。
不管如何,跟郭珍珠聊完后的六阿哥上课的时候就要积极多了。
他写功课也要用心很多,还跟皇帝请示,想要加入中午的算数课。
皇帝十分惊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五阿哥看见六阿哥过来陪着他一起上课,简直高兴坏了,一把抱住六阿哥问道:“六弟是来陪我上课的吗?好兄弟!”
六阿哥一头雾水道:“不是啊,五哥,我就是想来学一学,以后算数在很多地方能用上呢!”
听见这话,五阿哥一脑门的问号:算数?很多地方用上?用在哪里啊?
皇帝十分好奇郭珍珠究竟跟六阿哥说了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变化。
郭珍珠就把那天跟六阿哥聊天的话简单复述了一遍,皇帝听后忍不住感慨道:“六阿哥真有志气,还打算写一本关于农学的书,不愧是朕的儿子。”
这话叫郭珍珠才想起来,皇帝自个也开始写算数方面的书。
两父子确实一模一样,不但喜欢种地,还喜欢写书了!
反正郭珍珠忽悠住了,啊不,说服了六阿哥好好读书。
于是六阿哥每天精神抖擞去尚书房上课,别提多欢快了。
四格格看弟弟的变化太大,一时也有点反应不过来。
得知郭珍珠私下跟六阿哥聊过,鼓励他好好读书,以后写一本关于农学的书。
四格格就立刻懂了,六阿哥这是给额娘画大饼忽悠住了!
也是六阿哥年纪小,如果他年纪大一点,可能就会想到这些测量和机械建在什么地方之类的事,都有下属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