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上窜的烛光,正将烛火边的那张脸给照了个分明。
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得到的礼遇远多于磨难的僧人来说,还不至于在脸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他和当年尚是安定公主的武清月进攻高丽时的样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他此时并不在长安,而是在大勃律境内。
早年间武清月将文成迎回国中后,就因吐蕃和大小勃律信奉佛教的缘故,将他派遣先行前往印度,而后从印度进入了藏原之上。
他也果然凭借着精通多门语言深谙佛理,混出了个高僧的名头。
按照武清月当时和文成所说的计划,如他这样的人,正是要充当文成离去之后深入藏原的耳目,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比如……就比如现在。
眼见最后一抹残灰之上再分辨不出一点可疑的字迹,信诚和尚当即起身,活动了两下手脚。
别看他当年干的是开城献降的事情,很是识时务地让出了冬比忽城,投降于武清月,但别忘了,他最开始的身份,可并不仅仅是个和尚啊。
他是个将领!
就算他已有数年的时间没有正式统兵,但他和钦陵赞卓一样——
也是个将领!
既是将领,便该当有个合格的本事。
那就是当身陷战局之时,能够尽快观望清楚局势。
同僚送来的消息要看,主帅先前的叮嘱要听……眼前的局面,更要亲自看个分明!
如何插手战局,也该当在来不及将情报全数送出得到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先做出个决断。
“这位吐蕃的摄政太妃,倒着实是个人物。”信诚长吁了一口气。
对方在当断则断这方面,俨然本事不小。
大小勃律之间的桥梁被大火摧毁,吐蕃兵将进驻大勃律,让他所住的佛寺之外,此刻仍有一番动乱嘈杂之声。
但这些声音,或许说是杂而不乱要更为合适一些。
对于大勃律这边来说,武周的军队被拦截在了吉尔吉特河的对面,暂时无法越过这道天险屏障,吐蕃的援兵也已经抵达了此地,能和他们这头的士卒完成合兵会盟、共抗敌军,也让他们不必如同小勃律一般面临灭国之祸——
那么,为何要因此而惊慌呢?
大可以徐徐应对敌军的来袭。
至于小勃律那头的情况,也只能说是时也命也了。
若是太子殿下并无后手留在此地,钦陵赞卓此时该做的要么是绕路而行,试试从更为陡峭的山峦壁障处能否突围,要么就是见好即收,前去和太子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