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才会在自己熟悉的水域里迷路……
再来看书中的第二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按照民间说法来说,桃花,有何功能?驱邪辟邪!
一般来说,桃花是作为阴阳两界分割的屏障出现。
桃花四月初飘落。
而正是这时候,又恰逢清明节。
陶渊明,这是在隐喻什么?难不成,
这是在暗示人们——
只有清明节,鬼门大开,才能抵达这桃花源?
再来看这诗中的第三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看到山洞后就进去了,一开始道路非常狭窄。
慢慢的,越走到后面就越宽敞了。这话,在初读之时,没觉着有什么。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
魏晋时期,为了防止盗贼偷窃盗墓,
墓道大多都是前窄后宽,而古人为了吉利是不可能把村舍修建成前窄后宽的模样的。
既然村舍不可能修成前窄后宽模样。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渔夫进入的并不是桃花源,而是一条通往其他世界的墓道……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一句话是在说——
桃花源里的房屋坐落整齐有秩序。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
也只有城市才会将房屋建筑规划得整整齐齐的。
只不过是一个村落而已,
凭借村民修建房屋的技术,又凭什么能把村落房屋的建筑规划得整整齐齐?
如果说,
村落房屋的建筑并非村民所建,
那么这些规划整齐的建筑,又是谁所建?
这一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神仙姐姐直接联想到了一种恐怖的可能——
古人对坟墓非常重视,
坟墓的修建往往比活人居住的房子有着更为考究和严苛的规矩。会不会,渔夫所看到的这一切——根本就不是房屋?
只是由于他被迷住了双眼,才会产生看到房屋的错觉?
实际他所看到的这一切——
并不是房屋,而是一个又一个整齐划分的坟墓。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