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生活随想随思记 > 付出者倾注的是时间精力心血和情感渴望被看见被珍视(第1页)

付出者倾注的是时间精力心血和情感渴望被看见被珍视(第1页)

为什么有的人别人对他好?他不敢承认别人对他好,然后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说其他的人对他也很好,然后进行做比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心理?

这种面对他人好意时的回避、转移话题和比较行为,背后通常涉及几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并非单一原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可能性:

1自卑感与低自我价值感:

核心信念:“我不值得别人对我这么好。”深层次的自卑或低自我价值感会让人难以坦然接受他人的善意。他们内心可能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份好,或者认为对方是出于怜悯或义务才这么做。

应对方式:通过否认(“其实他也没对我多好”)或比较(“他对别人也一样好”),试图降低这份“好”的独特性和分量,从而减轻内心“不配得”带来的压力和不自在感。

2害怕亏欠与压力感:

核心信念:“接受了好意就必须回报,但我可能做不到还不起。”对于一些人来说,接受他人的好意味着背负上一份“人情债”。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应对方式:

否认淡化好意:通过说“这没什么”或顾左右而言他,试图减轻这份好意带来的“重量”,缓解自己的压力感。

泛化比较:强调“别人也对你好”,把这份好意普遍化、平凡化,暗示“这不算什么特别的恩惠,我也不需要特别回报你”,从而降低亏欠感和回报压力。

3防御心理与情感隔离:

核心信念:“展现脆弱(如感激、依赖)是危险的。”可能是过往经历(如被帮助后反而被利用、控制或受到伤害)让他们形成了防御机制:避免深度情感连接,害怕因接受好意而变得脆弱或依赖他人。

应对方式:转移话题、谈论他人、进行理性比较,都是将情感交流引向更“安全”的、非个人化的领域,避免直接面对那份善意带来的情感冲击(感激、感动、依赖感),保持情感上的距离和控制感。

4难以处理强烈情绪(如感激、感动):

核心体验: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处理强烈的正面情绪,尤其是感激之情。过度的善意可能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尴尬甚至羞耻。

应对方式:通过转移注意力(顾左右而言他)或引入其他元素(比较),试图冲淡、分散这种强烈的不适情绪。

5对关系权力平衡的敏感:

核心信念:“接受帮助意味着我处于弱势低人一等。”他们可能将接受帮助视为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或地位较低。担心在关系中失去平衡或主动权。

应对方式:通过比较(“别人也帮我”),暗示自己并非只依赖某一个人,试图在心理上维持一种平等感,抵消接受帮助带来的“劣势”感。

6回避真诚的亲密连接:

核心原因:深度的感激和接受好意,需要敞开心扉,建立真诚的连接。这对于习惯与人保持距离、害怕亲密关系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应对方式:用否认、转移话题、谈论他人等方式,阻止关系向更深层次、更亲密的方向发展。

7文化或家庭背景影响:

背景因素:在一些强调“独立自强”、“不欠人情”或“情感表达内敛”的文化或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从小就习得了回避接受好意、淡化恩情的模式。表达感激或坦然接受帮助,反而可能让他们觉得不自在甚至“羞耻”。

总结来说,这种行为的核心心理动因往往是:

深层的不安全感:(自卑、不配得感、害怕依赖)

强烈的防御机制:(避免情感卷入、害怕亏欠、保护自尊)

对情绪和关系的处理困难:(难以应对感激之情、害怕亲密)

这种行为模式的影响:

对施予者: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困惑、挫败,甚至觉得自己的好意不被珍视或遭到拒绝,久而久之可能影响对方继续付出的意愿。

对接受者:阻碍了建立更深层次、更真诚的人际关系,剥夺了自己体验和享受被爱的机会,也阻碍了感恩等积极情感的自然流动。

如何应对(如果当事人想改变):

自我觉察:认识到自己这种行为模式,并尝试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害怕亏欠?自卑?还是害怕亲密?)。

挑战核心信念:质疑“我不值得”、“接受帮助等于无能”、“必须完美回报”等不合理信念。

练习接受:从小事开始,有意识地练习坦然接受他人的小善意,并尝试真诚地说“谢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