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
新《水浒》除了在剧情结构上进行调整,把很多少儿不宜的暴力情节进行删除,
连人物性格都将变“温和。”
原著中对妇女有点儿不尊重,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是淫妇,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是悍妇,孙二娘做人肉包子卖,王婆是倚老卖老的老鸨,
看来看去好像只有林冲娘子是一个好人,但还死在了封建教义下,
这样的写法好像和妇女有仇,
所以在新版当中,
这些人物虽然被保留了,但是全被修正了。
重点:修正。
修正了的水浒还是水浒吗?
当初这件事情也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不少人表示,
《水浒》最值得称道之处无疑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武松的勇武豪爽,鲁智深的疾恶如仇,李逵的憨直鲁莽,林冲的刚烈正直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果只单纯为了所谓的“少儿不宜”,
把《水浒》拍成一部“温和“版,颠覆了原著的人物性格特征,这种改编的思路不值得提倡。
除了《水浒》之外,
还有《红楼梦》。
当初这部戏的演员选秀模式一浪接一浪。
从全国铺天盖地的“红楼梦中人”比赛活动开始。
四大名著的翻拍就与选秀脱离不了干系。
《红楼梦》搞了“红楼梦中人”比赛。
大胡子的《西游记》也跟着搞了海选。
《水浒传》搞了“网络搜索108将。”
试图借用“网络视频“吸引公众眼球。
反正声势闹得沸沸扬扬。
总之最后选秀人马也都不见了踪影,似乎之前的沸沸扬扬成了一场闹剧。
简单来说就是。
这些人把选秀看作一场民间总动员。
拍摄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
海选一定是必须的吗?
还只是为了吸引公众视线?
对于这种质疑,
《水浒》的导演很是坦率:“大家就把海选看成是一次民间《水浒》的热情总动员,最后的结果跟我在拍戏时用的演员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
你就说扯不扯吧。
既然没有关系,海选这样的活动意义何在?
除此之外,
就是角色形象的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