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输了比赛不气馁,考试差了不沮丧,即使被批评了,也不会被坏心情打败。
支撑他们走出低谷的,唯有爱和鼓励。
有远见的家长懂得对孩子“察言观色”,及时捕捉孩子的心理变化,实时疏解孩子,避免孩子“钻牛角尖”。
如果孩子还不能释怀,可以带孩子打球、旅游、看电影,用各种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打败孩子的,也许从来不是糟糕的人和事,而是他背后的孤立无援。
有情感支持的孩子,即使遇见困难,也有底气自如应对。
第三,无论何时何地,孩子都能亮出信心。
杜根定律告诉我们: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属于自信的人。
孩子需要自信,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
因为有信心能做好,他任何时候都敢展现自己,即使暂时做不好也不担心被训斥、嘲笑。
这种底气的习得,靠的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常用侮辱、挖苦等方式批评他不行,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
那些消极负面的评价不断提醒着孩子的不足,他会慢慢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展现自己。
自卑,源于内在的负面自我评价,根植于内在的匮乏与无力。
有远见的父母,懂得赋予孩子强大的底气。
有人托底的孩子,才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第四,孩子总是沉浸在阅读里。
犹记得一年级新生开学第一周时,有家长在群里问老师:今天有作业吗?
现在的一、二年级孩子,放学后是不准布置作业的,但老师还是提了一个小建议:培养阅读习惯,每天坚持30分钟。因为,从小就爱阅读的孩子,其优势将在上中学后会明显体现出来。
加拿大国家首席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指出,阅读也是有“马太效应”的。
越爱阅读的孩子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越强,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他的求知欲,越发喜欢阅读。
良性循环一段时间之后,爱阅读与不爱阅读的孩子,差距将越来越大。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父母督促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有限,父母陪读可以激发他的阅读兴趣。
高年级的孩子能自行阅读了,可为他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他养成每天读几页书的习惯。
让孩子“以书为友”,才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第五,孩子懂得与人为善。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80%的父母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不关心孩子“是否懂得关心他人”。
所以在录取学生时,更倾向于录取那些“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学生。
人品,比能力更能决定孩子的命运。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良善的底线,长大后很可能做出违背道德或者法律的事。
轻则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危害个人发展,重则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与人为善的品质也要从小养成,千万别以为小时候没学过的孩子,长大突然就懂了。
恰恰相反,儿童时期没被教育好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自我中心”,自私自利。
所以平常我们要教会孩子热心助人,关心他人,鼓励孩子主动表达善意。
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率先给孩子做好道德的榜样。
人品好的家长,孩子也差不了。
第六,孩子可以想哭就哭。
街上看到一个小姑娘,双眼浸满泪水,明明难过极了却又不敢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