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到外头那些人便感到头疼,虽说是借到了人,但感觉这些人根本无济于事。
荀晏看着他的脸色大概明白了些什么,他只是站起了身,系上了腰间剑,跟着出了门。
等他站在了王邑送来的三千兵马面前时,他一瞬间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啼笑皆非。
……大概就像是第一次去泰山郡募兵时的无奈与纠结。
下首的民兵千奇百怪,吵吵嚷嚷如同菜市场似的,看到有人来也只是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甚至他一耳朵还听见有人说来了个小白脸。
这些都是些临时被招募的流民。
荀晏心中下了定论。
其实他早就想到了这处,那些人自然不肯白给兵力,那交一些无法使用的民兵也算是应付。
关中残破,流民甚多,自李傕郭汜肆虐之后,多年未曾缓过劲来,安邑以外,常有不知来路的盗匪横行,他们或是昔日的西凉兵,也可能是并州的匈奴人,也可能是哪儿的豪强部曲。
那些流民可能曾经是雒阳人,也可能是长安人,又或者是河东人、雍州人……
从大乱的年头流浪到现在,他们身上不缺乏逞凶斗狠的精神,但他们绝对缺乏一些守规矩的精神。
“不经操练,这些人难以使用。”
赵云不得不提醒道。
他说得还算委婉,昨日这些人行军时便差点自个内部里打起来,他
们听不懂军令,不会行军,或许晚上睡个觉就会营啸,马上变成自家刺客。
荀晏遥遥眺望着,半晌笑道:“无妨,能喘气就行。”
他将这些人分成了几十个小队,一一安排了自己的亲从下去管制,要求只有叫他们学会走路,做到一些最基本的守则,尽量不要内乱……
最后他登上了高台,看向了那仍然嘈杂的人群,眉眼冷冽。
他大声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告诉他们日后所能获得的奖赏。
他声音不大,全靠身前的传令官喊话,那些民兵又一次喧闹躁动了起来,他们大抵是听说过这个名字。
他在关中的名声远比在别处要大,董卓、李傕之死皆与他有些关系,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对这些人伸出过援手,他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如那些上位者一般冷眼旁观罢了,如一个刽子手直奔着目标而去。
荀晏停下来喘了口气,不知是药效的作用还是什么别的,他心绪格外的平静,他想着,他确实救不了什么人。
&nbs-->>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