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潼臻一生锁魂井 > 第74章(第1页)

第74章(第1页)

听完三娘的话,徐老太太的眼睛红了,望向三娘目光里的厉色瞬间收敛。她不准备再逼自己的女儿,只深深地长叹了一口气,似乎这样,就能吐出胸中块垒。徐老太太摸了摸三娘的手以示安慰:

“没事的,三娘,你不用自责。有娘在,你哥哥嫂嫂不会说什么。为娘担心的,倒是等我百年后,你与通判大人……”

徐三娘沉默,眼底的伤痛狠狠刺痛了徐老太太的心,老太太说不下去了,只能再摸摸三娘的手:

“没事的,夫妻相处,总是要多看对方的好处,少计较对方的坏处。这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看在女婿全心全意陪你这么多年的份上,你也对他好点,不要再让为娘担心……”

……

野马荡,孟家庄。

孟家庄位于野马岭的南麓,庄子坐北朝南,背有靠山,前有秀水,河流蜿蜒向东滋养着孟家庄的千里桑林。

野马荡少灌木,多桑林。又因此地阳光充足,少阴雨,景致与城市里颇有些不同。此时江宁正值倒春寒,而孟家庄内的冬雪都已经化了,溪水潺潺,远处可见山花点点,仿似已经迎来了春天。

戌时已过,高大巍峨的庄门内依旧灯火通明,红烛婆娑。侍婢们来往匆匆,挑灯的,端盘的,人来人往,忙碌不休。

越过十数进的院子,便入了孟家庄的后院,与前院的气势恢弘不同,这后院的屋舍更是于恢弘之外多了几分精妙与巧思,亭台水榭,错落有致,层台叠嶂,直上重宵。

梅香阁,正处山庄的中轴线上,坐拥方圆数亩的腊梅林,自入冬起,腊梅便逐次开放,整幢楼阁有如深陷腊梅的海洋,芳香四溢。

此时的梅香阁内正在举行一场非常重要的宴请,二十八面油光水滑的大门洞开,大殿四周守备森严。大红灯笼高高挂,把偌大的三层重檐庑殿大楼映照得红彤彤的。

叶惟昭端坐高台的正上方,对面坐的便是此次宴会的主人,孟家庄的庄主孟长缨。

台下有貌美的歌女抱琴浅吟低唱,婀娜的舞娘跳出了曼妙的舞姿。

叶惟昭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台下的舞娘跳舞,与孟长缨你一杯我一杯地喝酒。今天是叶惟昭第一次见孟长缨,也是叶惟昭第一次在孟家庄与孟长缨喝酒。

还是孟长缨主动邀请叶惟昭来喝的。

孟长缨养蚕的,自然也贩丝绸。孟长缨名下光蚕农就有数百户,超过了一千人。

孟长缨雇佣这些蚕农不光养蚕,也织锦。作为宁州最大的丝绸商,孟家的丝绸不仅送中原各地市场上卖,还远销重洋,包括南诏与东瀛。

今天孟长缨找叶惟昭,也是想让叶惟昭帮他一个忙,这关系到孟家的绸缎,还能不能顺利远销海外,他的孟家庄,还能不能继续辉煌。

众所周知,程烈来江宁任都指挥使,是带了任务来的。

彼时中原帝国造船业发达,因而海外贸易也兴盛,给中原的商人们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帝国带来了不少隐患。有些隐患已经不止局限于商业,而是在包括国土安全在内的更多领域,对当朝皇帝的皇权江山,开始造成影响。而程烈此番来江宁,要做的正是“维商”。

皇帝让程烈来“维商”,做的便是要消除这些不讨皇帝喜的隐患,当中涉及不规范的海外贸易行为,包括囤积居奇或操控涉及民生的物资与产业,买卖不应该买卖的东西。

另一方面,也不能堵了老百姓们的出路。毕竟宁州临海,有不少船商渔民是靠海生活的,维护好宁州的海路,不仅是为皇帝,也是为了宁州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近两年宁州地带的海匪有些势起,不仅骚扰近海渔民,也开始对宁州的社会秩序带来不好的影响。当中就不乏许多番邦人士——尤其扶桑人。

针对这些四处横行捣乱的扶桑人,程烈出台了一项“禁海”令。这条禁海令并不是要封锁宁州海域,禁止一切海上贸易,而是要求所有进出宁州港口的船只,都必须要有他们都指挥使司颁发的一道出海或入海执票。类似于百姓们离开宁州去外地,或外地的百姓来宁州,都必需要持有所属衙门的路引。只不过路引是用在陆地上的,程烈的执票则是用在海上的。

而且程烈的出入海执票还是很难申请的,需要出海的商人或想要入海的番邦,都需向程烈提起申请,详述自己出海或入海的时间,出海或入海要做什么,以及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时间一到,执票即失效,若执票人再于当地滞留,一律视作海匪予以抓捕。

孟长缨是做生意的,与南诏、东瀛都有非常广泛的联系,生意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嘛,哪有事情一办完,就立马拍屁股走人老死不再往来的?

所以孟长缨觉得程烈的这项禁海政策,给孟家的产业带来了诸多限制,有一次就因为他家的一条船晚了一天回来,就被程烈的人当海匪给扣了下来,让他又花了快一千两银去四处找人疏通关系。

孟长缨一直想找到程烈身边的某个点,可以撬开缠在自己脖颈间的这道桎梏。

而年纪轻轻的叶惟昭,就正好是孟长缨找出来的那个点。

第39章为引

叶惟昭与孟长缨不熟,第一次见面也不知道应该聊些什么,更何况还是来孟长缨的家里聊。

叶惟昭是来当客人的,并不需要因为这种事情而尴尬,他不知道聊什么,孟长缨知道啊!

()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