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我于历史中证道长生湘水无 > 第322章 故人来信磊落之人(第1页)

第322章 故人来信磊落之人(第1页)

当赵国出兵的消息传来之时,陈凡所率大军早已抵达上党郡,且抵达汾陉,按照原本的规划。他当与白起所部同时发动进攻,白起所部进攻野王断绝上党与新郑之间的联系,而他便率军攻打汾陉。

汾陉乃上党郡与秦地接壤之处,也算是上党之地,在西边的门户。只要拿下这里,而后进一步压迫。对上党之地,慢慢蚕食,便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过陈凡抵达此处之后,只是按兵不动,一直未曾下令进攻,麾下士卒,早已跃跃欲试,有无数将领,前来请命,却都被他一一压下。

若是没有赵国存在,那原本的方案,自然是可以的,可他深知,欲取上党之地,绕不开赵国,而他更知道赵国一定会出兵的,此战之胜负,关键还在于秦赵之间的博弈,甚至是决战,所以此时的一城一地之得失已经并不重要了。

他现在在等一个消息,数日之前,韩王下令,欲割让上党之地与秦国用以求和。虽然他并不看好大秦能够平和接手上党之地,但终究还是抱着一丝幻想。

若是能够在此时避免决战,他自然是愿意的,此时的赵国可当真不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力推行改革,增强国力,如今疆域广阔,兵力充备,秦国与全盛时期的赵国开战,那便是两虎相争,即便能赢,也会为深受重伤,这是他所不愿看到的,因为他深知这样,其实反而会减缓大秦统一天下的进度。

当然了,他也明白世间万事不可能事事皆由他所想,世间有太多的事情不是他所能够决定的,就像秦赵之间的这一场大战,乍一看是偶然,但实则充满了必然性。

所以他一直在等,等上党投降的消息,军中有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既然韩王已经下令割让上党,那上党落入大秦之手,便是理所当然,可只有他知道这个想法实在过于理想化。据细作传来的消息,此时上党郡内,不光有太守冯亭,还有他的一位老熟人——韩非。

对于韩非,陈凡太了解了,学问精深,聪慧过人,智计无双。这是陈凡对韩非的评价,陈凡不认为自己比韩非更聪明。虽然他很清楚,若是两人在战场之上交锋,那么胜的人一定会是自己,但这种胜负并非取决于智谋,而是因为两人背后所代表的力量有着巨大的差距。陈凡背后是强盛的大秦,而韩非背后是一个孱弱到极致摇摇欲坠的韩国。这样的差距让韩非天然处于弱势,这就注定他在与陈凡的争锋之中会落入下风。

可即便如此,陈凡也知道,只要韩非还在,就一定不会让上党之地如此轻易地落入大秦之手,因为韩非一定知道,若是让大秦兵不血刃的将上党收入囊中,那对于韩国而言便是灭顶之灾。

此时,能够拯救韩国于危亡之际的方法,唯有一个,那便是想办法让大秦损兵折将,大伤元气,阻碍大秦进攻的步伐。若是此时,将上党之地割让给大秦,那么以大秦的贪婪绝对不会就此止步,更可能的是调转兵锋,直接向韩国剩余的疆域发起进攻,那样的话韩国更无法阻挡。反而不如用这上党之地做一做文章,至少也要消耗一下大秦的力量。

他已经派遣了使者前往上党。劝韩非与冯亭放弃抵抗,交出上党,哪怕他知道最后的结果,可能并不会让自己如愿,但他终究想要试试。万一成了呢?即便没成,也不损失什么。

正是因此,他一直按兵不动。极有耐心地等待着,他深知这一场大战。绝对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的。

……

上党郡,韩非与冯亭看着秦使呈上来的书信,一时间有些沉默。

这就是一封普通的劝降信而已,陈凡在信中倒是也没多说别的,只是简单的叙了一下两人之间的交情,而后便是劝说韩非能够放弃抵抗,以相对平和的方式交出上党之地,不要让战火浸染上党这片土地,让韩非与冯亭以上党郡内数百万军民之生计而三思。若是两人愿意,陈凡可以让两人率领上党郡内驻军退往新郑,绝不会阻拦。甚至愿意离开的百姓,也可以跟随他们一起离开,他要的只是上党这片土地,至于土地之上的居民,他并不强求。

陈凡知道,一旦他强攻,便意味着结下死仇,即便最后将上党之地打了下来,那些人该仇恨的也终究还是会仇恨,无法真正归顺大秦。不如以这种相对平和的方式,将韩国在此地的驻军还有心向韩国的百姓尽数迁走,剩下的人反而更加好管理,也能让大秦在此地更好地稳住脚跟。

如此不仅能够减少大秦的损失,又能达成大秦的战略目的,上党之地,受地形所限,土地并不算肥沃,相对而言很是贫瘠,此地之百姓,生活也颇为困顿。所以此地。最大的价值便是其战略价值。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能够得到此地,至于用什么方法,其实并不重要,无论是强攻,劝降,诈取,只要结果是好的就可以了。

所以陈凡在给韩非的信件之中,痛陈厉害,言称一旦韩非与冯亭,想要抵挡大秦之兵锋,最后的结果便是两败俱伤,会给上党之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即便韩非不为自己考虑,也需要为此地的百姓还有士卒们考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倒不是陈凡有意道德绑架,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想法。在他看来,无论是赵国之民,韩国之民,皆为华夏之民,日后也能成为大秦之民,所以他能够一视同仁。不想这些百姓受到损伤,只要两人愿意献出上党之地,而后退出此地,他也不想在此地之上大动干戈,徒增伤亡。

“你如何看?”冯亭看向韩非,韩非与陈凡之间的交情。他也是有一些了解的,他知道韩非很早就与陈凡相识。而且在韩非年幼之时也曾到过大秦,而那时他与其师尊荀子便寄宿于武安君府上。在那个时候,陈凡早已声名鹊起,初露锋芒,而韩非不过籍籍无名之辈,学问也未曾达到到如今之地步。

韩非摇了摇头,将那书信放在案底之上,并没有说话,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想让他向大秦乞降,献出韩国之地,他自认是做不到的。他艰难求学,而后回到韩国,自那个时候他便已经决定了,要为韩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此时他又岂会轻易屈服。

“那便不管,我看此人也是心思深沉之辈,话倒是说的好听,只怕是想动摇你的心志。”冯亭悄然松了一口气,他就怕韩非在这种时候心软,想要顾全大局,为了上党之地的百姓而放弃之前的计划。他知道韩非虽然聪慧,但心底太过柔软和善良。一旦被人利用,后果难以想象。

“你不懂,以我对安平君的了解他不是那种人,他待朋友真诚而坦率,所以他在信上所言,当是句句肺腑,不会有欺骗之嫌!而且此人对于他国之民,确实并无偏见。”韩非摇了摇头,言语非常笃定。

喜欢我于历史中证道长生()我于历史中证道长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