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隋宫烟云上 > 72第 72 章(第1页)

72第 72 章(第1页)

新年伊始,皇帝杨广大赦天下,改元大业。时有谶者认为“大业”于字离合为大苦末也,是为不吉,但杨广却觉得唯有此年号方可彰显自己的雄心壮志,于是坚持选用。同时,他还下诏立正妃萧媺芷为皇后、长子杨昭为太子,并吸取杨谅叛乱的教训,废除各州总管府,改豫州为溱州、洛州为豫州,让次子豫章王杨暕为豫州牧。

之后两个月,杨广又陆续任命了一批中央官员,杨素由尚书左仆射迁至向来空置的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苏威由尚书右仆射改调为左仆射,杨约升为内史令,杨达留任纳言,东宫旧臣宇文述、于仲文、郭衍分别被封为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除此之外,还新拜李圆通为兵部尚书、宇文弼为刑部尚书,擢升被杨坚贬为庶人的高颎为太常卿、安抚剑南夷獠有功的卫玄为卫尉卿、在改立太子中充当细作的姬威为司农卿,参与平定杨谅叛乱的吐万绪、史祥、元寿则分别被任为光禄卿、太仆卿、太府卿,以及长孙晟之兄长孙炽被任为大理卿。

三月,春风清浅而和煦,广袤的大地之上,万物一片生机勃勃,新任君主怀着满腔抱负,准备继往开来大展宏图。

这日早朝,杨广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紫文绫袍,正襟危坐于大兴殿上,接受完百官朝拜后,他扫视着前排重臣,沉稳地开门见山道:“朕去年年底巡视洛阳时,就已下诏要营建东都,此事也该提上日程了吧!”

杨素闻言,立刻带头站出来,昂扬地回道:“陛下的诏书思路非常清楚,当真是高瞻远瞩,臣等早就商议过了,随时都可以开工。”

“如此甚好!”杨广很是满意,志骄气盈地道:“那朕现在就下旨,营建东都工程由杨素为总监、杨达为副监,至于具体的建造事宜嘛……”

皇帝的话刚说了一半,忽有一人手执笏板,从队列中段步出,不卑不亢地打断道:“陛下,恕臣有一些不解!”

杨广定睛一瞧,出列者竟是赋闲在家五年的高颎,此人如今六十有余,但干瘪黑瘦,脸上千沟万壑,看起来倒像是年近七十。杨广着实不悦,但还是尽量沉住气,耐着性子,皮笑肉不笑地道:“高太常有何不解,大可直言!”

高颎早有准备,也无意客气,不假思索,如实地回应道:“陛下在诏书中援引古人典故,说明洛阳乃战略要地,又以庶人谅叛乱为例,称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若仅是如此,大可设行台加强管治,没有必要非得修建新都啊!”

杨广多听一句,脸上的氤氲便加深一分,他皱眉憋气,一团怒火于暗处隐隐鼓噪着。杨素察觉到皇帝的不满,未等其开口,抢先转过身,面向高颎,趾高气扬地驳斥道:“高太常许久没有参政,怕是连诏书都看不明白了!庶人谅叛乱只是诱因,陛下选取洛阳为东都,乃是看中其地势佳、水陆通且居于天下之中,我大隋乃大一统王朝,无论政治、军事还是民生,都要兼顾山东和江南地区,这是长远的战略考虑。高太常若是理解不了,只能说明你目光短浅!”

高颎虽然一直和杨素没有交情,但此前二人也未曾有过激烈冲突,这次被杨素不留情面地反驳,他一下子竟有些发懵,顿了一瞬,才固执己见地应答道:“话虽如此,但我大隋毕竟是倚仗关中起家,若是将一切重心都向东转移,那置西北于何地?先帝从未有过迁都关东的想法,难道开皇、仁寿时期,我大隋就不是天下一统吗?”

此时,高座之上的皇帝无法再保持沉默,他狠狠吸了口气,管控住面部表情,冷峻而端正地回答道:“高太常误会了,朕从来没有说过要迁都,朕说的是营建东都,采取大兴、洛阳两京制,这样就能协调利用东西南北各地区的人力、物力,国家发展也会更平衡一些。再者,你也该知道,关中地区如今地狭人繁,粮食常年都要靠关东补给,灾年时广通渠运输能力有限,先帝甚至要带领百姓就食洛阳,既然如此,何不在洛阳建都,将部分百姓迁移过去?”

皇帝一开口,杨素就默默退了回去。而高颎却依然伫立在原地,一意孤行地与天子对峙:“陛下的话有些道理,但臣并不认为此乃迫在眉睫之事,陛下初登大宝,就征调民力兴修这等大工程,总归有些不妥,想那周宣帝甫一登基,也曾下令要修建洛阳宫,可是被当作劳民伤财的!”

听到那个名号,杨广终于怒不可遏,厉声大吼道:“高颎,你竟然拿朕和宇文赟比,你是不是觉得朕和他一样昏庸?”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百官只见过皇帝儒雅温润的一面,第一次见到他大发雷霆,皆是有些惊诧。

须臾,杨广又慢慢平静下来,他努力克制住情绪,只是厌烦地掷出一句:“现在天下太平、府库充盈,营建一个东都就这么费劲吗?”他本来还想将与东都配套的各种宏伟蓝图拿出来讨论,眼下却是一点心思也没有了:“行了,朕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尔等有没有其他要奏的?”

高颎落寞地退回队列,同时瞧见苏威窃窃地转身回首望向自己,当二人目光相触时,苏威又慌忙躲避,恢复原态。刹那间,高颎如一片枯叶被秋风扫落,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他忽然明白时代不同了,苏威再也不会跟自己一条船了。

而苏威却是没有时间多想,他稍微沉淀心情后,冷静地站了出来:“陛下方才说关东地狭人繁,这确实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不仅影响整个地区的粮食供给,还关系到百姓受田!据臣所知,京辅及三河等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仅为应得田亩数的两成。而且,按照均田制,妇人及奴婢同样拥有受田权利,但实际上在土地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无法获得田地。臣在开皇初年时……”

殿前之人说到这里,杨素突然爆发出两声大笑,毫无顾忌地打断道:“苏仆射在开皇初年时,就曾提议减少功臣永业田以给予百姓,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此上心,当真是苦民所苦啊!”说此话时,杨素就站在队列最前,完全没有挪动,保持着一副谈笑风生的姿态。然而紧接着,他又收敛了笑意,一本正经地陈情道:“陛下,臣虽为勋贵,但愿起表率作用,削减永业田,只是不知这满朝关陇贵族中,有几人能像臣与苏仆射这般大公无私啊!”

杨广十分清楚,父亲当年是赞同苏威观点的,但碍于关陇贵族的势力,对土地问题只能一筹莫展。眼下,他同样不敢轻易触碰,思索良久后,淡淡地勾起嘴角道:“这百姓受田不足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既然如此,不如变通一下,免除妇人奴婢课赋,同时剥去他们受田的权利,反正这些人实际上也分不到田,就当给他们减税了,还能控制总的应受田数,减少账面上的水分。至于丁男,将成丁年龄提升至二十二岁,同时坚持十八岁受田,这样等于免除他们四年课征,多少可以减轻一些负担。苏仆射,朕这么处理,你可满意?”

苏威听后,躬身一拜,从容地回道:“陛下圣明,也算一个折中的办法吧!”

杨广摆了摆手,示意苏威归位,之后又听人汇报了一些日常事务,心不在焉地好不容易挨到正午,才宣布退朝。

散朝后,杨素和杨约悠悠步出大殿,昂首挺胸地走在青石砖大道上,周围的官员都频频向他二人行礼问好,一时间风头无两。

忽而,宇文述跻身到二人旁边,一边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边露出难得的恭维笑容,看似谦卑道:“杨家如今一门两相,越公与安成公的地位可是比先帝时还要荣耀,当真是无人能及啊!”

杨素只顾望着前方,稳重中又自然流露出掩饰不住的骄傲,随意寒暄道:“宇文将军也不差啊,陛下不仅拜你为左卫大将军,还给你改封了许国公呢!”

宇文述听罢,“呵呵”一笑,明显话里有话道:“说起来惭愧呢,我追随陛下这些年,也未曾有过什么建树,唯一的功劳恐怕就是替陛下拉拢到了越公啊!不过,想当年我与安成公说,只要你兄弟二人肯助陛下一臂之力,陛下定会刻骨铭心,让你们安如泰山,安成公还谨慎犹豫了好一阵呢!怎么样,公等现在一个贵为尚书令,一个贵为内史令,足以证明我当初没有半点虚言哦!”

杨约听出话中端倪,侧首瞟着宇文述,微笑着客气了一句:“许公自然是没有虚言,我等还要感谢许公牵线呢!”

正当宇文述刚刚露出一丝得意之色时,杨素倏地驻足,悠然转向他,淡淡调笑道:“怎么,许公是想向我兄弟二人讨功了?”

宇文述也跟着停了下来,瞬间收起昂扬的情绪,皮笑肉不笑地回道:“哪敢哪敢,越公能受陛下器重,还是你自己的本事啊,不仅智略过人,还骁勇善战,我完全是望尘莫及,哪敢向越公讨功啊!”

杨素听到这话,不禁仰天大笑,然后不再理会身边之人,径直加快步伐,大步向前。杨约见状,向宇文述微微点头,礼貌示意了一下,便赶紧去追随兄长。

宇文述则站在原地,望着杨素远去的背影,冷笑了一声,眼中露出一丝轻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