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皮这种事,一般和性别没多大关系,兴许与家中氛围关系更大。
三娘一生下来,上头已经有长兄长姐,阿娘大多时候都盯着兄姊们管束,对她便宽纵许多,想着长兄长姐也能帮忙教导底下的弟妹。
一开始确实也是如此,三娘到她祖父致仕前都是乖巧听话的奶娃娃,每天跟着长兄长姐识字背诗。
后来,后来她祖父致仕了,一家人搬到常乐坊定居,偶尔回郑县老家祭祖兼小住。
家里人多了,愿意带她玩的人也多了,她性子慢慢就野了,虽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天到晚想着往外跑,却也每天跟着她八叔乐颠颠地跑跑跳跳,男孩儿喜欢玩的东西她一样不落全玩了个遍。
去年清明回老家祭拜祖宗那会儿,她还要学人点爆竹。她那小短腿跑不快,是她八叔等她点火后抱着她撒丫子狂奔的,害得她八叔挨了她祖父一顿削。
叔侄俩当着郭家祖父的面诚恳认错,实际上觉得特别好玩,下次还想玩。
所以说三娘敢跑去撵大白鹅,很难不说是家里人惯出来的。
三娘见颜真卿一脸震惊,便给颜真卿讲述她八叔当初挺身而出英勇保护她的光辉事迹。
她八叔屁股上还有鹅叨出来的疤呢!
她那肩不能挑手不能抬的八叔为她承受了太多!
说起来她们郑县山好水好土地肥沃,大鹅确实长得膘肥体壮、油光水滑,王羲之见了一定喜欢!
颜真卿道:“可惜右军没到过长安,也没去过你们郑县。”
三娘不由追问:“他为什么不来呢?”
在她心里最繁华的地方就是长安啦,其次就是洛阳。哪怕她没去过别的地方,却也觉得别处肯定比不得长安的,毕竟长安可是大唐国都!
颜真卿给她们讲起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他不是大唐人,而是东晋人,距离他们有三四百年那么远。
那时候西晋因为内忧外患而动乱不断,以至于中原士族不得不举家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比如王羲之他们便是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家中在两晋交替之际仓惶迁往江南定居。如今江南文教昌盛,一定程度上当年那次“衣冠南渡”的影响。
只是对于那次“衣冠南渡”的亲历者而言,那无疑是极其屈辱的遭遇。
中原大地落入胡人之手,中原百姓沦为胡人治下猪狗。高高在上的世家后裔不得不携家带口宛如丧家之犬般逃往南方,即便南渡后依然锦衣华服享无边富贵,胸中的志气也已磨灭了大半。
所以在南渡的最初那几十年,许多人依然心心念念想要北伐,比如祖逖、谢玄、桓温等人都曾率军北上。
哪怕这些力主北伐的人未必没有自己的私心,可兴师北伐、夺回失地始终是贯穿整个东晋的重大议题,期间门甚至曾经夺回过洛阳这个昔日的国都。
只可惜那些短暂的胜利终归是梦幻泡影,最终连东晋政权都轰然崩塌。
直至隋唐时期才迎来了真正的南北大一统。
所以王羲之是没有办法到洛阳和长安来的,因为他正是“衣冠南渡”中的一员。他孩童时期便随着家人仓惶南下,老来怕是都不记得琅琊郡是什么模样了。
颜真卿祖上同是琅琊人士,对这一段屈辱历史便比旁人更了解几分,提及当年那五胡乱华的惨祸不免也比旁人多几分愤慨。
李俨等人年纪都不大,还没到读史书的年纪,这会儿听颜真卿说起当年那些个公子王孙南逃江南、龟缩一隅,只觉那些个胡人着实可恶,那些个无能皇帝以及昏官庸吏也着实可恶,竟连自己的国都都守不住,叫胡人占走了整个中原!
那可是国都啊!
试想一下,倘若有朝一日他们连长安都回不得了,那该是何等的屈辱与不甘?
真是太气人了!
李俅当即激动地嚷嚷起来:“我们大唐绝不会如此窝囊,真要有那么一天,我便是死也要死在长安!”
其他小孩虽比他内敛许多,却也都是这么个想法。他们生在长安、长在长安,若是长安被人占了去,他们必不可能像东晋那些皇室子弟、世家大族那样举家逃亡。
他们绝对不会丢下长安!
只李泌静默不语。
颜真卿讲的是两晋之事,实则大唐未必没有这样的忧患。
当今圣上重用了不少胡人,放任他们镇守一方、拥兵自重,且还将大量外族迁至重要城镇周围,予以轻税薄赋的优待。这些人看似是民,实际上是兵,只是不需要朝廷给军饷,战事一起他们便能跨马上阵。
这类胡人将领与外族军队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还不花朝廷的钱,用起来可不就分外顺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