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第68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七(第2页)

第68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七(第2页)

饥荒!

这两个词的出现让天幕前的氛围都变得沉重起来,仿

佛头顶压下了两座大山,阴影浓重。

仙画投放的朝代,除了提到的主人公所在的时空,其余时空都还算是平稳祥和,老百姓们拍拍胸口,心有余悸:“还好咱们这儿没瘟疫。”

“可不是嘛。哎,希望朝廷能够好好的把仙画里的医术学起来。咱们这一代人没有瘟疫,不代表儿子孙子这一代不会遇到。"

而当政者则把注意力放到了“气候影响朝代更替”的这件事情上来。

朱元璋都忘记了要骂老四的事情,对心腹太监道:“让钦天监和翰林院的人把建安年间关于天气的记录都给朕整理出来。"

他倒要看看,那段时间是不是真的比往常要冷。

如果是真的……那等到他的子孙后代们,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就需要早做防备。直娘贼!连个天气都要和大明过不去。

朱元璋愤愤不平。

【继续回到崇祯十五年的大瘟疫,有描述是“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非常惨烈。】①

【这时候的医生们都根据《伤寒杂病论》上的方法来治,但是收效甚微,甚至越治越重。】

【当时有一个医生叫做吴有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后就提出来,这次的瘟疫和张仲景时的瘟疫应该不是同一种,病因不同,他认为这次的瘟疫是“邪从口鼻而入”,是“温病”,而不是“伤寒”。】

【哇,“邪从口鼻而入”这个就很科学了。现在很多传染性疾病的确是病毒从口鼻处侵入,然后通过呼吸道来传染的,所以才要戴口罩来预防。】

【于是,吴有性写了大名鼎鼎的《瘟疫论》,将瘟疫从广义的伤寒里面独立出来了。】

蓄着短须的吴有性正在如豆的烛光下看医书。

但越看越觉得不对,最终颓唐的往身后一倒,叹了口气后又打起精神,埋首在书堆中。直到他看到前朝一个叫王履明的大夫所著的医书。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他喃喃自语,眼睛里的神采也越来越亮。

吴有性开始背着药箱出入在瘟疫之地,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敢去,就这样慢慢的积累了很多病例经验。

镜头一转,已有些苍老的吴有性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

《瘟疫论》!

>……

清朝,苏州。

正逢叶天士七十大寿,在家宴请自家亲友和弟子们,又遇上了仙画,厅堂之内其乐融融。

待到仙画报出叶天士的名字时,大家纷纷向今天的主人公道喜。

叶天士笑呵呵的,只觉得这是上天送给自己的寿礼,真是意外之喜。一个小童却很疑惑:“既然要说爷爷,为什么现在一直在提别人?”

叶天士摸了摸她的脑袋,道:“自然是因为这位吴大夫也很厉害,而且算得上是爷爷的半个老师。"

《瘟疫论》他当时研究了很长的时间。

吴又可(吴有性的字)是他在温病这条路上的启蒙恩师。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

……

【但是吴有性的理论也有局限性,那就是他将瘟疫简单的全部归类为温病,没有分清这两者的界限——毕竟,瘟疫也是统称,有很多种,只有一部分是从口鼻传染,还有其他也有可能是被虫子咬或者是单纯接触就可以导致传染。】

各种千奇百怪的病菌活跃在世间。

有的附身于动物身上,有的附身于自然之中。飞沫、接触、叮咬,都是他们的传播途径,防不胜防。

【当然也可以理解,因为吴有性研究的就是崇祯大瘟疫,他认为这次的瘟疫是“温病”,这是特指。而之后的广义上的、被中医一直传承下来的“温病”的辨别,则是由他之后的叶天士进一步来确立的!】

天幕上出现了叶天士的画像。

清朝时期的画像,已经不再那么抽象,足够清晰。

清晰到古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剃光的头顶以及在脑后的金钱鼠尾辫。“乖乖,清朝这是什么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